石刻&阎崇年忆史景迁教授:大洋彼岸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近日得知,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先生,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辞世,享年85岁。惊闻之际,往事历历。32年前,史景迁先生曾邀请我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演讲,就此我与他有过一段学术交往。热情、睿智、祥和、勤奋,是先生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
石刻&阎崇年忆史景迁教授:大洋彼岸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文章插图
2014年史景迁来中国访问 Muto摄
三定演讲主题
1989年11月22日,我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韩书瑞(Susan Naquin)教授之邀,到美国访问并讲学。那是我第一次乘飞机从首都机场出发,经上海虹桥机场跨越太平洋,到旧金山机场稍停,再飞向纽约肯尼迪机场,历18个多小时。当时年轻,精神兴奋,不知疲劳。下飞机后,在美国纽约大学读书的女儿到机场接我。
我在纽约小住还不到一周,美国许多大学历史系研究清史的教授,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马萨诸塞州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夏威夷大学等,就纷纷向我发出邀请。美国学界学术信息传播之迅速,对中国大陆学者之热情,令我惊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的史景迁先生请我安排时间,到耶鲁历史系为教授和博士候选人做一场学术演讲,我即答应。
石刻&阎崇年忆史景迁教授:大洋彼岸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文章插图
耶鲁大学历史系
我到耶鲁大学演讲的时间,因要通盘协调安排在美国东北部的几所高校的时间,几经协商,最后才确定下来。然而直到我去耶鲁大学演讲的时间已定,演讲题目却还在不断变化,定不下来。起初,史景迁教授征询我想讲什么,我说,因为中美文化背景不同,学术信息多年不通,是否可以讲“清史研究四十年”?他表示,这方面内容他们很需要,但要跟同仁商量一下。不久,他回电话说,这个题目太专,可否换一下?我请他提,他说,讲讲康熙怎样?我知道此前他出版了Emperor of China:Self-portrait of Kang-hsi(编者注:中译本译为《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对康熙皇帝深有研究。当然,我看的有关康熙帝的文献和档案较多,讲康熙帝是有信心的。
石刻&阎崇年忆史景迁教授:大洋彼岸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文章插图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英文版书封
但时过不久,史景迁先生又来电话说:康熙的题目也太专,可否再换一个?我说再想一想。他说,他们建议我讲“清史研究的新资料”。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不好讲。什么算是新资料?我们认为是新资料的,他们可能认为并不新,这就出现认识差距,不会收到预期的结果。于是我问,是否可以再商量个题目?先生以肯定但和蔼的语气说:同仁们还是希望你讲这个题目,我们期待你。意思很明显:不必再商量,就这么定了。
我接到这个题目后,寝食不安,朝思夜想。因为当时我们中国大陆学者研究清史的基本资料是“一档三实录”,即《满文老档》和《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这在当时算善本书,借阅手续极其繁琐。而据我了解,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清史学界,耶鲁大学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教授,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满文档案八年,后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满文档案三年;三个“实录”在耶鲁大学清史教授研究室都备有全套,无须去图书馆借阅。至于文集笔记,此时已影印出版四千册,方志也影印出版五千余种,还有“方略”等,这些对美国学者而言,也都不是“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