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觉&苏轼送给高僧一首诗,看似通篇打油,却蕴含人生至理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是片璀璨的星河,?那么,诗词则是这片?星河中皎洁的明月;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绝美的雪山,?那么诗词则是山巅盛开的雪莲。尽管唐风宋雨,已远去我们千余年,但他们留下的诗篇,却依旧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苏轼的诗词,充满智慧与哲理
后世之人,恐怕有很少不喜欢诗词。有人沉醉诗词空远的意境,有人迷恋诗词那和谐的韵律,还有的人,则惊叹与诗词优美的字句,而我独喜欢诗词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文章插图
古人认为,诗言志,故在所有文章体裁之中,他们对诗歌,最为重视。无论是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期盼,还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诗人都喜欢将其寄托在诗中,然后让这些诗歌流过历史的长河。一首首诗,就如同一颗颗菩提道果,读来令人受用无穷。
从李白的诗中我们看到了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不要消沉,不要怀疑自己,要相信自己,总有几处优点能物尽其用,实现自我价值。
文章插图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我们从虚无中来,终将回归到虚无,如果不能堂堂正正,问心无愧,走完这一生,那么又有什么意思?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有多少贩夫走卒,因为这两句诗,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
而苏轼的诗歌作品,就像一棵菩提树,?长满着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人生的感悟。这倒不是说苏轼的诗最好,而是他一生坎坷,却能坦然面对,似乎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诗中都是他抚须长笑的身姿。
苏轼将儒释道三教精妙之处,融汇到自己坎坷的一生,然后学会了笑对苦难的智慧,最后他又将这种智慧哲理写进了诗中。
文章插图
公元1073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他经过於潜县,县郊有一处佛寺,名为寂照寺,寺中有一位高僧,法号慧觉。众所周知,苏轼非常喜欢与僧人讨论禅理,所以他便与慧觉在寺庙中的绿筠轩观景论禅。
期间,苏轼随手写下了一首古体诗,《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觉,世间哪有扬州鹤?
注:首句“可使”一作“宁可”。
此诗读来平白如话,看似通篇打油,然而仔细品鉴,却能发现诗中俗中有雅。这首诗多处用典,并蕴含着深刻哲理。
文章插图
首句则出自《晋书》,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其人高雅,尤爱竹,即便在外短暂居住,也要种上一片竹子。他的朋友不理解这种行为,王维之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是说,居住之地,不能一天没有竹子。
其原因,王徽之没有说,但苏轼在诗中说明了。因为,没有肉可能会让人身体消瘦,但是没有竹子,却会让人变得俗不可耐。身体消瘦还有办法,使之强壮起来,但人要是变得俗气了,就没有办法改变了。
当然,苏轼这两句诗不能单纯的从字面来理解,所谓“无竹”,并非是说没有种竹子,而是说不具备竹子的品质。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象征着君子,竹子根基坚韧牢固,就像品德高尚的君子,内心无愧,立世之本则不可撼动。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