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

引言
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因为一切过去的经验的表面秩序不能确保任何未来的经验的秩序。在这个世界里,原因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心灵不能穿透孤立的特殊事物的现象经验的帷幕。因而康德明确认识到,如果我们仅仅从感觉接受所有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那么就根本不存在确定性。
但是康德接着超越了休谟,因为他认识到,科学史发展的程度只是以概念的倾向为基础,这种概念倾向并不是源自经验,而是已经编织成科学观察的织物了。他知道牛顿和伽利略的学说是不能只从观察得来的,因为未经人类的设计和假设预先安排好的纯粹偶然的观察是完全不能获得普遍规律的。人能够从自然得出普遍规律,不是在自然面前白白等待,就像学生等待老师给出答案似的,而是像一个任命的法官,用尖锐的问题考问自然,只有这样,自然才会审慎地、明确地给予回答。
科学的答案与其问题一样来自同一个源头。一方面,科学家需要进行试验,以便断定他的假说是有效的,因而是真正的自然规律;只有通过检验,他才能够确定它的假说没有例外,他的概念是真正认识的而不只是想像的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还需要凭借先天的假设去接近世界,富有成效地观察它、检验它。而且科学的状态接着反映了所有人类经验的性质。心灵能够确定认识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置放进人类的经验的东西。
于是,人类的知识并不要与对象相符合,而是对象要符合于人类的知识。确定的知识在一个现象的宇宙中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人类心灵给予了那个宇宙以其自身的绝对秩序。因此,康德宣布了被称之为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如哥白尼按照观察者的实际的运动解释了天被感知的运动,康德则根据观察者的实际的秩序解释了被感知的世界的秩序。
康德#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
文章插图

康德勇于面对休谟的怀疑论和牛顿的科学之间看似无法解决的对立,从而证明人类不是以一种中立的立场观察世界,此种观察摆脱不了先天的强加的概念判断。培根那种完全摆脱“预知”的经验论的理想是完全不可能的。它在科学中是不起作用的,甚至在经验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种经验的观察和人类的经验是纯粹的、中立的,没有无意识的假设或者先天的秩序关系。
就科学知识而言,不可以说世界本身完全以一种理智的形式而独立存在在那里,人类只要清除掉心中事先构成的看法,只需通过实验提高他的认识就可以从经验上揭示这些理智的形式。相反,人类所感知到并加以判断的世界正是通过他的知觉和判断的行动过程而形成的。心灵不是消极的而是创造性的,它会主动地进行构造。物质的特殊性不可能简单地被确定,然后通过概念范畴而使它们相互关联。相反,这种特殊性终究需要经过某种先天的分门别类才能够被确定。
要使知识成为可能,心灵必须将其自身的认知特性加诸经验的材料上,如此则人类的知识不是对外部实在本身的一种描述,但是,在至关重要的程度上,它是主观的认知机制的产物。自然过程的规律乃是观察者内在组织与它们本身不能被认识的外部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没有先天结构的)纯粹的经验主义和(没有感觉证据的)纯粹的理性主义均构成不了有效的认识的策略。
康德#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
文章插图

哲学家的任务因而需要重新作出重要的界定。他的目标再也不是去决定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世界的概念,而是应该分析人类理性的性质和限度。因为,虽然理性不能先天决定超越经验的范围的事物,但是能够决定哪些认知因素是一切人类经验固有的并且以它的秩序赋予一切的经验。因此,哲学真正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心灵的形式结构,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够发现关于世界的确定知识的真正起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