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书写是将原本在主用字体中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形或部件连起来书写 。 这是草书有别于其他字体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 。 我们这里重点讲一下笔形之间的连写 。
为了书写的快捷 , 草书常常将主用字体独立的笔形连成一笔写出来 。 可想而知 , 一次性写出的长笔形所耗用的时间一定比分别写出几个独立的短笔形少很多 。 正因为如此 , 我们猜测 , 笔形之间的连写也应该是人们最初对主用字体进行草化处理时最先想到的方式之一 。
草书中笔形之间的连写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按主用字体的正常笔顺
将几个笔形顺路连起来书写
众所周知 , 同古文字相比 , 今文字在书写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 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字实现的先后顺序 。 主用字体是这样的 , 变异字体由于笔形之间联系的紧密以及笔形末端经常有清楚的显示走向的锋芒等缘故 , 这种笔形实现的先后顺序就更加明显 。 所以拿草书同其所依附的主用字体相比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草书的连写到底是不是按主用字体的笔顺完成的 。
第二
有时为了能方便
连写或将尽可能多的笔形连起来
草书还要改变主用字体的笔顺
我们发现 , 诸如“田”“目”“四”一类的带封闭外框的整字或部件的书写在草书中有规律可循:其外框经常要改变笔顺连起来书写 , 一般是将左竖同下横首先连起来书写 。
很明显 , 无论这个框处于什么位置 , 只要它出现了 , 笔顺基本上都要发生改变 。 无疑 , 这种改变提高了书写速度 。 我们还发现 , 带有“宝字盖”的字往往要改变笔顺:
草书在改变笔顺的连写中 , 有一个“以竖画统领其他笔画”的规律:当主用字体的某一个字或部件是由一个贯穿其中的竖画配合其他笔形(至少有一个横画)组成时 , 其草书笔形间的连写经常要改变笔顺 , 一般是将竖画提前写出来(一般是第二笔) , 然后再写余下的笔形 。 例如: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 草书中改变笔顺的连写所包含的情况非常丰富 。 当然 , 无论如何复杂 , 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最佳路线 。
第三
改变行笔走向
秦永龙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汉字的笔形形态 , 而且形成了不同笔形相应具有固定走向的规律 , 这就是从左到右 , 从上到下 , 从右上到左下 , 从左上到右下的‘米’字型笔形走向的基本定式 , 极大地方便了书写 。 ”(见《汉字书写漫谈》)
正是由于隶书、楷书笔形已经具有了顺应人右手执笔的生理特点以及毛笔的物理特点的固定的走向 , 所以通过草书同主用字体字形的对比我们便很容易发现有些笔形到了草书中改变了行笔的走向 。
例如:草书虽然有时表面上改变了隶书、楷书“米”字型的笔形走向 , 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给书写带来不便 , 因为改变后的笔形基本都是圆转的撇 , 而且是沿顺时针方向与其他笔形相连的 。 顺时针方向行笔对于右手执笔书写的习惯以及毛笔的物理性能来说都是非常顺当的 。
第四
草书为了便于连写
还经常改变笔形间的交接状态
例如:
第五
为了连写顺当
草书还有分割重组的现象
即个别字形将主用字体中的某个笔形或部件分割切断后再重新组合连笔书写 。 例如:
其中 , “天”的撇画分割后与其他笔形重新组合 , “惠”把中竖分割开来后再与左竖重新组合 , “我”是对主用字体的写法进行分割重组再改变笔顺连写 。
这三个字都是分割笔形的例子 , “辯”则是分割部件的例字 。 “辯”本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 , 包括三个部件 , 而其草书字形先将三个部件最上面的点切出来连了起来 , 其余的部分则基本按顺时针方向连了起来 。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唐寅|弘治十二年的那场唐伯虎科举舞弊案,吴宽信札揭露实情!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冷兵器#名字最好听的九种冷兵器,风翅镏金镗上榜,第一你绝对想不到
- 满山川@采撷日光的暖意,走进冬之素简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