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当代散文|| 相逢一条大河( 二 )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那条河,对应的地势是南高北底,是一条由南向北流淌的河流,而在中国北方,有此流向的大河,少之又少,唯潍河最具代表性,而舜、禹是古代东夷人,也早已被学界所认知。通过以上这些史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传说,充分证明了古代大禹治水,治的就是潍水。沿着潍河的走向,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文化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灿若星辰,不胜枚举。
飒爽秋风里的潍河,秋水初涨,芦花涤荡,碧波千里,莲藕飘香,桨声阵阵,渔歌嘹亮。潍河两岸,时而山岭相连,时而一马平川。是山,却不高耸入云,是地,却不放低姿态。这种高低搭配恰到好处的衔接,造就了昌潍大地潍河流域凸凹有致的独特地形地貌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盖公山下,潍河滔滔北去,山映水秀,水秀山雄。立马河边的苏轼,心中顿起波澜。他想起了远古时期率领民众不辞辛劳治理潍水的大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榜样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文章插图
荡气沙场剑回肠,风云残败破夕阳。潍河两岸,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发生在公元前二0二0年浇伐斟鄩的潍水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水战,此战过后,到公元前二0四年,汉将韩信又在这里指挥了一场著名的水淹楚军的潍水之战,此战也成为扭转楚汉局势的关键一战。望着奔腾不止一泻千里的潍河水,苏轼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那声声催人的战鼓,看到了那猎猎飘扬的旌旗,他多想像当年的韩信那样,身披铠甲,手执宝剑,骑一匹长鬃烈马,于红叶连天的山际,飒飒而来。“…北俯潍水,慨然叹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苏轼对韩信这位一代名将的陨落表达了极度的同情与惋惜。
渐渐地,盖公山嵯峨逶迤的身影映入苏轼的眼帘。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盖公山正是因为当年宣扬道教黄老治术的盖公在此隐居而得其名。秋日的盖公山上,松涛阵阵,百鸟齐鸣,北风萧萧,灌木敝野,红叶翻飞,叶落归根。山上的树林间积着半尺深的枯黄树叶,风一吹,旋转着飞扬起来,又均匀地铺散下去,像一床若大的黄缎锦被,掩盖了那条弯弯曲曲拾级而上的通幽小径。
站在盖公山的最高处,苏轼极目北望,和盖公山遥相呼拥的是山势突兀,逶迤连绵,山峦叠嶂,层林尽染的黄公山。据传此山是因为汉代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在此隐居而得名。黄石公是汉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著有《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传世。黄石公桥下丢鞋收张良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而在西面,则是狄山,又称狄公山,传说是因北宋爱国名将狄青在此驻军而得名。盖公山在南,黄公山在北,狄公山在西,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呈马蹄形分布。而在马蹄口的正中位置,潍河的西岸,有一处依山傍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一一孝行乡,该村名的由来,是因汉代村人毋丘长以孝著称而得名(至北宋庆元三年〈1174〉年,宋代硕儒朱熹在此避祸隐居以后,该村又称为朱藏里,因附近法林寺内有朱子祠,遂称为朱子村)。
顺着起伏的山势,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在一处幽静之地,苏轼见到了那座突兀而起开满了野菊花的盖公冢和破败失修的盖公祠。苏轼心怀虔诚与敬仰,上前拜谒,尔后,他默默地伫立在盖公冢前,闭目冥想。也许,在那个千年以前的秋天,先哲盖公,也曾无数次的站在此处,登高远望,参悟惮道,思考人生。这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缠绵的小雨,秋天的气息再次掠过苏轼的脸颊,爽净中裹着丝丝凉意,他仿佛听到清角吹寒,呜呜咽咽,空空荡荡。风雨飘摇过,不如念故人。苏轼吩咐当地陪同官员,必须尽快修缮好盖公冢和盖公祠。他回密州之后,更是在府衙附近,命人建起了一座盖公堂,以示对盖公的敬仰与怀念。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当代著名书法家姜军书法作品欣赏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苏轼|西湖记想苏东坡
- 陈伟@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陈伟 作品展
- |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李金占作品展
- 苏东坡#西湖记想苏东坡
- 高启|高启《梅花九首》其二赏读: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 礼乐文明|解读丨“通情达礼”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