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从赵本山到沈腾,春晚“喜剧大师”的断代,背后是演员的彻骨寒冬( 三 )



这几部小品中的金句更是数不胜数 , “扯D扯D , 是不是从这来的”“走两步 , 没病走两步”“要啥自行车啊” , 时至今日仍流传于观众口中 。

与宋丹丹搭档时 , 赵本山的小品减少了讽刺意味 , 更偏向塑造人物和热点现象 。
在“白云黑土”老两口的带领下 , 观众知道有本书是仨月憋出俩字的《日子》 , 有只鸡是“下蛋公鸡” , 有种场面叫“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到了后期提携后辈时 , 赵本山进一步增强了表演性 , 突出弟子们的才艺部分 , 减少了小品的艺术性 , 但那句“不差钱儿”也依旧成了小品金句 。

在这期间 , 蔡明、潘长江、黄宏、郭达、郭冬临等人也在春晚上贡献了精彩的表现 , 但他们都没有形成垄断式的局面 , 所以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

“沈腾时代”:小品的没落
当赵本山退出春晚后 , 来自开心麻花的“沈马”组合走进了观众的视线 。
2012年 , 沈腾首次登上春晚 , 表演了小品《今天的幸福》 , 给观众留下了“郝建”的印象 。

2013年 , 沈腾与马丽首次在春晚舞台上合体 , 表演了《今天的幸福2》 , 算是在观众面前刷了个脸熟 。

直到2014年 , 开心麻花团队推出小品《扶不扶》 , 才彻底让沈马组合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 那句“他说的 , 都是我的词啊”也成为网络热梗 。

找准路子后 , 沈马组合又给观众带来了《投其所好》《占位子》《走过场》《还不还》等讽刺性小品 , 成为春晚小品届的新贵 。

同时期的还有来自大碗娱乐的贾玲、张小斐等 , 但说实话 , 贾玲的作品更偏向简单的搞笑 , 内涵较浅 , 很多都是看过就忘 。

更惊人的是 , 自沈腾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已有10年 , 在这10年中 , 竟然没有出现一个能顶替他的存在 。
国内的喜剧行业 , 已然断代 。

喜剧断代 , 原因何在?
“喜剧大师”的断代 , 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
从内来说 , 新一代喜剧人已经丧失了主导权 。
说直白点 , 以前的喜剧人是创造包袱 , 然后将包袱抖给观众 。 就像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等人 , 时隔多年 , 观众依然记得他们的金句 。

但如今的喜剧人 , 是从观众这里找包袱 , 完事再抖给观众 , 这样不仅不招笑 , 还特别尴尬 。

这一现象也跟手机的普及和短视频平台的飞速发展有关 , 以前消息闭塞 , 观众的笑料来自周围的那一亩三分地 , 以及报纸和电视 。
赵本山能获得如此成就 , 也跟他身上自带的东北文化脱不了关系 , 尤其是对南方观众而言 ,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 都是新鲜的、好笑的 。

但在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 , 任何消息都能在1分钟内传遍全国 , 观众在网上见识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 不同的新鲜事物 , 见得多了 , 看啥都不稀奇 。

从外来说 , 喜剧的空间正越缩越小 。
还是那个老问题 , 赵本山为什么能成功?
因为他讽刺社会 , 甩包袱搞笑 , 但从来不教育观众!
他知道 , 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就是快乐!

“你那个作品教育不了人 , 我们365天了都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走过 , 就这一晚上你还教育他有用吗 , 就让他快乐起来 , 快乐就是主题 。 ”

反观现在的春晚小品 , 审查得越来越严 , 目的性越来越强!
观众想乐呵地看个节目 , 他乌泱泱给你甩一堆大道理:催婚、催生、催回家陪父母、催大学生创业......

道理谁不懂?谁不想过好日子?那不是没办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