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 二 )


隋唐正是‘东西之分’的遗风及‘南北之分’的开启,其中关中和山东分别是东西的代表,江南是所谓“南”的中心。”张若虚生活的时代是初唐和盛唐相交的时候,本人的资料并不详尽,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担任过兖州兵曹,只有两首诗流传于世,可谓“才秀人微”。
他和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作品多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春江花月夜》受吴歌的影响,有清丽婉转的特点,显示出了地域色彩和江南文化的美学。
【 宫体诗@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具体的创作背景至今已经很难考证,关于描写的内容也有争议。一种说法是诗歌描写的是诗人扬州南郊曲江边观月所作;还有一种说法是瓜洲江畔的风景。
宫体诗@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
文章插图
最开始,这首诗描绘的景象是开阔的,江面宽广好似与大海相连。明月出现在了人间,月光照映的潮水仿佛有了安静的生命。水光借着月光,荡漾出潋滟的景象。
春天的江水在回暖的过程中好像蕴藏着生机,不变的是它的壮丽和沉默,它和月亮一样见证一切兴衰。江流和郊野的植物是亲近的,月光是可以隐匿在白沙中的。
这时天地间变得纯净澄澈,污浊像是不复存在一样,皎洁的明月在夜晚是最遥远的又是最孤独的光源。平缓的景色描写中有一点淡泊的但是又有点惆怅的意味。
由此诗人展开了哲思。没有人知道时间的开始,也没有人知道宇宙的源头。时序的往复是一种无尽的循环,就好比江水滚滚流去,永不止息。然后诗人的目光转向了世间,游子如浮云远去,别离的人往往诉不尽愁绪。
别离多、欢聚少,江上总有漂泊的船只,高楼总有盼望的人。楼上的徘徊、冷清的妆镜台、门帘和砧板,生活的一切细节总是难掩相思意。人们总是怀有美好的希望,离愁寓寄在自然中时多了一份美,诗歌的结尾落在了世间的情,这使其中既有意境的高度,也有亲切的抒情,这些都源自诗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这一首诗有青春的气息。春季的景象好像一种隐喻,它有含蓄的生命力。辽阔的江河使人想到青年的志向,思归的伤感是游子的共鸣,还有显得细腻缠绵的爱情。
诗歌中展现出来的惆怅,像是在不同时代的很多青年迷茫时期都会有的思考,没有那么沉重,也没有直面所有残酷的现实,但是又那么接近宇宙的大规律,直接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张若虚是盛唐气象的开拓者之一,所谓盛唐气象的本质,就是“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宫体诗@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
文章插图
整首诗营造出来一种深沉的、悠远的意境,却并不消极。其中关于时间的思考跳出了个人局限的视角,虽然有些伤感,但局面是开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老庄玄学在文人群体中盛行,诗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诗作开始对人生和宇宙产生思考,不过较为积极的内容不算多,有很多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想法和理想难以实现的失落,这与个人的人生际遇相关。
初唐的一些诗作和魏晋时期的哲思是一脉相承的,张若虚的这首诗更为特别,因为他仿佛通过悬于人间之上的明月不动声色地展示哲理。月亮既是世界之外的,又是悲欢离合的见证者和人们情感的寄托者。
时间的往复、人世的兴衰都是和月亮一样长久不变的存在。游子和思妇的情感是明线,抒情方式委婉曲折,细腻的情感融入了极美的意象之中。从整篇来看,是将个人的悲喜放置于整个宇宙和时间的循环之中,人生无常而且短暂。在有月光和江流的人间塑造了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