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莫扎特的柔声倾诉

蒋蓁
曾在央视音乐频道《漫步经典》节目中 , 欣赏到安妮-索菲·穆特与安德烈·普列文及穆勒演奏的莫扎特C大调钢琴三重奏(作品k548) , 不禁为之震撼!惊诧于莫扎特钢琴三重奏竟有如此魔力;惊诧于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中钢琴与小提琴温馨曼妙、轻声唱和 , 把听者带入了音乐的温柔乡 。 怎样形容这仙乐般的音乐呢?不禁想到美国电影《教父》插曲的名字《柔声倾诉》——柔声倾诉啊!如此柔声倾诉的钢琴与小提琴 , 宛若天籁 , 难得一闻 。
【交响曲|莫扎特的柔声倾诉】查了一下 , 这是2006年的录像 , 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暨安妮-索菲·穆特首次公演30周年推出的“永恒的莫扎特”录音系列 。 这首莫扎特作于1788年7月14日的作品 , 写于他最后三部交响曲创作期间 , 也是他最后三首钢琴三重奏的第二首 。
莫扎特创作C大调钢琴三重奏时 , 32岁 。 按他短暂的一生 , 已为“晚年” 。 按照音乐艺术创作水准 , 居于巅峰期 。 作为勤奋而艰难、辉煌而坎坷的一生 , 此时 , 莫扎特要倾诉的太多 , 太多……

莫扎特柔声倾诉什么呢?是维也纳已开始对他音乐作品的冷淡?是统治阶层对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长期禁演、对几部戏剧作品的打压?是生活陷入危机 , 不断在借债还债之间的纠结?是对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担忧?是对病弱妻子健康的担心?是对命运中多个孩子早亡的悲伤?是高贵灵魂忍受的痛苦 , 曾竭力挣扎 , 曾屡遭挫折 , 曾蒙受屈辱的悲愤?
向谁倾诉呢?向一年前离世的父亲?是啊 , 这位发现并实施早期教育 , 把一个音乐神童培养成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 却因为反对莫扎特婚姻而无法沟通的父亲 , 再也没有机会面对面倾诉了;是6年前去世于巴黎的母亲么?慈爱的母亲 , 当时为了谋取职业 , 还要作曲 , 却万万没有想到会因不服水土和医治不及时而去世于异国他乡 , 令莫扎特留下终生遗憾 。 有多少懊悔和思念需要向母亲倾诉啊 。
莫扎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倾诉:“那些阴暗的思绪如此频繁地袭击我 , 我曾做出巨大的努力来驱赶 , 心态会因此好转 。 ”
写作这首钢琴三重奏之后11天 , 莫扎特创作出了著名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 也被称作“少年维特的烦恼” , 创造了如怨如诉的悲怆气氛 , 十分吻合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腐败和虚伪现状的不满 , 而这种情绪正是歌德在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所流露的 。 同时 , 也表达了莫扎特对死亡的思考和理解……
也就是说 , 这首钢琴三重奏与第40号交响曲几乎同时创作 , 完全是在同一种情绪支配下 , 体现了同样的心境和情感 , 但在艺术形式上 , 却创造了另一种高峰 。
钢琴三重奏 , 是室内乐演奏的难点 。 柴科夫斯基在回复梅克夫人请他创作钢琴三重奏曲子时 , 说出了他的观点:“或许是我的听觉器官太过规则 , 以致无法忍受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组合在一起的声音 。 在我的观念中 , 这三样乐器的振动原本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 ”理论上 , 槌击钢琴的音色拒绝与其他乐器或任何乐器组合相融合 。 而莫扎特不仅在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嬉游曲、小夜曲、歌剧、艺术歌曲、宗教音乐等方面 , 都居于世界音乐艺术巅峰 , 还创作了7首流芳百世的钢琴三重奏 , 并使这种艺术形式达到高峰 。
在钢琴三重奏创作中 , 莫扎特的伟大 , 体现在融合钢琴与各种乐器合奏的能力高超 , 且效果奇佳 。 经过探索 , 他得出结论 , 只有钢琴三重奏是构成带键盘乐器室内乐中最适宜的组合 , 应在自己的创作领域中 , 占据像弦乐四重奏那样的地位 。 写作风格应适合每件乐器的特性 , 同时 , 又时刻注意音响的统一感 。 在钢琴上采用自由、几乎带有即兴性的写作方法 , 从而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正宗风格 。 从“柔声倾诉”中 , 我们窥见了莫扎特音乐造诣的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