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青未了|原创散文:济宁,大河文化孕育的生命

济宁|青未了|原创散文:济宁,大河文化孕育的生命
本文图片

大地上的生机 , 无不是造化之功 。 一切优雅之所在 , 灵秀之美景 , 也都是神之所赐 , 众生之福 。
【济宁|青未了|原创散文:济宁,大河文化孕育的生命】济宁 , 以济水命名 , 因运河而兴 。 大江大河之畔孕育了淳朴的乡人 , 勇敢的民族 , 高雅的风尚以及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 。
发源于黄河以南 , 王屋太乙大象之地(传说大禹治水 , 置九鼎 , 设九州 , 济水发源地河南位于九州中心之豫州 。 《说文解字》载:“豫 , 象之大者 。 ”豫就是大象 。 ) , 济水自诞生之初即有蕴藏天下之魄、俯视众生之势 。 《周易》道:“刚应而志行 , 顺以动 。 ”济水以其刚勇携风雷入大海 , 以其柔情润泽两岸 , 福泽四方 。
济水在古代地位显赫 。 开创专书训诂之先河、被称作“中国第一辞书”的《尔雅》 , 将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并称“四渎” 。 古代皇帝祭祀名山大川 , 即是祭祀五岳四渎 。
有关济水流向 , 《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 , 入于河 , 溢为荥 , 东出于陶邱北 , 又东至于菏 , 又东北会于汶 , 又北东入于海 。 ”济水于山川谷地三隐三现 , 越黄河而不浑 , 以一颗清明之心 , 百折入海 , 以平常之姿潇洒穿梭在高山平原 , 孕育了河岸济宁人中正平和的生活方式 。
“地势高亢 , 关津险阻 , 可保安宁” , 济宁任城是济水宁静安宁之地 , 河面宽阔 , 地势平坦 , 孕育了济宁几代人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力量 。 古人把独流入海且独立源头的大河称为“渎” 。 唐太宗李世民曾问大臣许敬宗道:“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 , 济水甚细而尊四渎 , 何也?”许敬宗答:“渎之为言独也 , 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 , 济潜流屡绝 , 状虽微细 , 独而尊也 。 ”济水虽然细微 , 却能独流入海 , 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 正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 受济水灌溉养育的济宁 , 虽无大险大恶之地理 , 没有磅礴奔腾之气势 , 然而始终以中庸和谐的心态于万里疆土上 , 于几世沧桑轮回间顽强生存 , 体现了济宁人无为的生存哲学 。 济水哺育下的济宁诞生了儒学、墨学、道学等辉煌千载的思想 , 这些闪光的思想自远古而来 , 必将流传后世 。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 是世界上工程最大、里程最长的古运河 。 运河的开凿 , 对沿岸及整个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济宁就因运河而兴 。 运河始开凿于春秋时期 , 当时吴国为伐齐开凿河道 , 到了隋朝中期 , 相传隋炀帝杨广为赏琼花扩建运河 , 贯通洛阳到涿郡的水路交通 , 元朝定都北京 , 又弃洛阳 , 改运河河道直至北京 。
直到宋朝时期 , 经济中心南移 , 由于方便大宗商品长途运输 , 漕运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 济宁因此得力 , 空前繁荣 。 济宁位于运河中段 , 京杭大运河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地区 。 由于地处运道之中 , 济宁成为了水路交互、南北冲要的城市 , 并借此成为鲁西南地区经济、政治的中心 。 明代中叶 , 济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 , 尚贾集五都之市”的极度繁荣的商业城市 。
建国以来 , 运河济宁段经过多年修整 , 如今已成为集航运、赈灾、调水、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运河 ,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政治、社会效益 , 而运河贯通的济宁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