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眼 文化之美 民族之魂
——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的初心与使命
本文图片
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剧照
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 , 自2021年10月22日播出以来收获良好口碑 。 该片共12集 , 通过“以城看史、以史讲城”的方式 , 串联起中国近6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 , 首次全景呈现了大历史独特视角下的紫禁城 。 该片在表征文化自信、建构民族共同体的同时积极“破圈” , 让厚重的历史以清新灵动的面貌走向大众 , 为观众带来有营养、有意趣的精神文化补给品 , 为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作出了表率 。
《紫禁城》注重视听表达层面的质感 , 其电影般精致考究的影像语言告别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粗粝、朴实的风格 , 视听艺术的魅力与纪录影像的纪实感叠加在一起 , 使该片成为“给眼睛吃的冰激凌 , 给心灵坐的沙发椅” , 给人以美的享受 。 雪后陶然亭、故宫角楼、红墙白雪枝丫等画面 , 对称的比例、特意的留白 , 尽显东方美学所蕴含的美感 。 空镜头的表意功能也发挥到了极致 , 例如在第一集《基业》和第三集《远路》中讲述“兴和失守”与“大明海上事业停滞”的故事时 , 分别采用暴雨如注的镜头表现紧张的节奏、采用关闭城门的画面寓意海上贸易的失败 , 空镜的表意意象耐人寻味 。 此外 , 恢弘大气的航拍镜头、充满光影魅力的延时摄影、超乎肉眼视野范围的广角镜头的使用 , 也增加了该片在影像语言表达方面的精致感 。
相比其他着眼于故宫题材的纪录片 , 《紫禁城》的文化意义与文化格局更为高远 。 该片打破时空界限 , 以“紫禁城”为眼 , 观照600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 。 在空间层面 , 从紫禁城出发 , 围绕与紫禁城相关的物件或事件辐射华夏大地 , 再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最终回到紫禁城内 , 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叙事的丰富 , 使其文化意涵的表达更有层次 。 在时间层面 , 《紫禁城》同样巧妙地处理古与今的关系:一方面 , 12集的《紫禁城》按照时间序列来呈现紫禁城以及封建王朝的变迁历史 , 以线性的时间轴为主线;另一方面 , 在每一集历史故事的讲述中 , 古与今的观照是贯穿始终的 , 例如在讲述《永乐大典》修撰的故事时 , 前一部分讲到了明朝的文学艺术发展情况 , 随后即转场到现如今国家图书馆内珍藏的《永乐大典》原本以及相关文字 , 史与今即时呼应 。 主持人谭江海作为故事讲述人 , 带领观众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 , 起到了勾连古今、引领观众思考历史与当下关系的作用 。
【紫禁城|历史题材纪录片《紫禁城》的初心与使命】厚重历史“轻”传播 , 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贴近新媒体时代的观众 , 是《紫禁城》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 该片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粉丝”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宣推力量 , 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太合音乐集团联合打造了《紫禁城》主题音乐专辑 , 以12首主题曲对应12集纪录片的主题 , 讲述紫禁城600年来的风云变幻 。 主题曲的曲风多样、风格各异 , 包含流行、摇滚、说唱等新派潮流音乐元素 , 同时兼顾京剧、歌剧等传统文化内容 , 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 , “圈粉”无数 。 这种将流行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纪录片跨界融合的宣推方式 , 不仅是对流行文化所蕴含的“粉丝”宣推资源的充分运用 , 更是用优质纪录片内容引领流行文化风向的良好尝试 。 泛娱乐化语境下对“粉丝“文化进行正向引导 , 是助力历史题材纪录片轻量化传播的策略 。
- |17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死亡面具,在他们死后不久制作的
- 逍遥小书生!五本不输《赘婿》的架空历史小说,评分高达9.5!全部都是精品
- 中国经济#2021年度经济学图书有三个特点:思想性、历史叙事及学科交叉
- 朝代#历史上最长的朝代,99%的人却不知道,只因史书就把它“封杀”了
- 单雄信@说一说隋唐演义中的18条好汉的历史原型和武力排行榜
- 郑成功@矿工炸山,结果炸出古墓,专家挖掘时看到墓志铭,大呼历史!
- 三星堆文明!《山海经》答问系列读懂三星堆文明,必须要理解《山海经》的历史价值!
- 考生!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副对联,真是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下联
- 无人知晓@世界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古代遗址,你知道哪几个
- 夏代&三海经古代书里面就体现出来了夏代历史,并且有实物资料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