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有一种善意的传承 , 小说中 , “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曾经在牛肉厂帮助同事遮掩工作失误的经历 , 在父亲去世的时候 , 他收到了来自这位同事的支票和表达谢意的纸条 。 部分出于这个原因 , “我”也替珍妮特隐瞒了她工作中的差错 。 同时 , 故事中的“我”还保持着善意的幻想 , 如果自己和诺斯通不断诉说珍妮特优秀的地方 , 或许上面会对珍妮特有所改变 , 不会对珍妮特进行裁员 。
03
最后弥留的人性善意
不过 , 善意是需要环境的考验的 。 故事开始的“我”或许还可以帮助珍妮特隐瞒很多事情 , 但随着桑德斯继续将人物生存的环境恶化——如果连自己都被裁人浪潮波及的话 , 那么我们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 , 是否还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呢 。 周围被裁员的人越来越多 , “我”的心里也开始出现了不安与忐忑 。 最后的结局是 , 小说中的“我”最终还是在观察表上揭发了珍妮特工作时的不称职行为 , 导致后者被开除 。 凭借之前叙事上的心理铺垫 , “我”在最后迫于现实做出的选择 , 虽然有着阴暗的心理 , 但读者扪心自问的话也似乎可以理解 。
同时 , 珍妮特知道了这件事情后 , “我”过去数年来一直帮助隐瞒说好话的行为也被一笔勾销 , 她直接对主人公破口大骂 。 在小说中 , “我”并非一个迫害者 , 而是一个被迫将压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被迫害者 , 桑德斯的故事中大多数描写的都是这种类型的人——这也是他的小说更具有美国特色 , 而不是作家自己迷恋的俄国小说的一大区别 , 俄国小说中的人物 , 心肠非常热 , 有江湖的豪爽气 , 善良起来宁愿牺牲自己;而桑德斯小说中大多数都是本性善良的普通人 。 这其实更贴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样子 , 本性是善良的 , 但是不足以为了其他人而牺牲自己 。
生活的另一面则与此恰好相反 。 很多时候人的内心会有阴暗甚至暴戾的想法 , 这些念头不断构思已经接近成形 , 但在最后行动的时刻 , 出于人性本质的一丝善良——或者说作恶前会有的先天性的犹豫 , 使得这些阴暗的念头仅仅是停留在内心层面而已 。 这种类型的作品也有几篇 , 例如《温克》 。 《温克》讲述的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幻想特色的场景 。 在一个被称为“个人改变中心”的地方 , 几个所谓的专业人员来为人群中的咨询者提供解决生活困扰的办法 。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困扰 , 就本质性而言 , 解决起来真是非常简单 。
什么样的人生活困扰最多?善意的人 。 什么样的人最没有困扰?邪恶的人 。
邪恶的人只需要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即可 , 不用考虑他者的感受和困扰 , 对于他人的诉求冷漠地一口回绝即可 。 所以 , 只是想单独摆脱困扰的话 , 只需要抹除掉自己的善良 , 做个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的人 。
面对困扰的具体求助者 , 奈尔·雅尼克 , 工作人员先让奈尔写下他最讨厌的人——温克的几个特点 , 包括长相丑陋 , 宗教狂热 , 需要她自己的住处 。 然后不断诱导 , 问他如果温克有自己的住处 , 宗教狂热还是否重要等等 , 最后引导出来结论 , 奈尔厌恶姐姐温克的根本原因 , 就是她一直耗在自己的住所里 。 工作人员给出的建议是 , 去反抗 , 将你的姐姐直接轰出去 , 这样你就彻底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 不再有相应的困扰 。
阅读桑德斯小说的乐趣在于 , 作者在叙事时展示的引导性 。 桑德斯叙事的前半部分总是凭借着对人类行为逻辑的展示引导着读者 , 无论是向善意的一面还是恶意的一面 , 在对话中展示的行为逻辑看起来都有着足够的说服力 。 在这种引导性的叙事中 , 读者可以非常自然地摆脱自己的立场 , 让自己成为与小说人物共谋的一部分 , 其中之一 , 便是与小说人物一同站在尴尬两难的分界线上 。 《温克》也是如此 。
- 求职|3类“临时工”迎来春天,未来有机会成为正式工,进入编制不是梦
- 董明珠|格力集团董明珠亲自认可的未来接班人!职场锦鲤现身腾讯课堂开讲
- 笔墨&丹青凝素志 丘壑述沧桑——张柏林画集序
- |未来一周时间,生肖马能力得到领导的赏识,在职场中做出一番成绩
- 马友友|2022YMCG开幕,马友友:音乐与文化助我们构想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听雪&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即便人间沧桑,即便世事无常
- 纪尧姆·德桑格|一周艺术人物|隈研吾设计校园小丘,戴牟雨等联展“归山”
- 盛典|每一种过去都指向一个未来|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回顾
- 书单|每一种过去都指向一个未来|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回顾
- 未来|敢为时代中国星|杨澜: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尝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