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克@乔治·桑德斯:善恶的运行机制( 四 )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困扰,就本质性而言,解决起来真是非常简单。
什么样的人生活困扰最多?善意的人。什么样的人最没有困扰?邪恶的人。
邪恶的人只需要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即可,不用考虑他者的感受和困扰,对于他人的诉求冷漠地一口回绝即可。所以,只是想单独摆脱困扰的话,只需要抹除掉自己的善良,做个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的人。
《温克》中的专业人员也的确是这样引导的。他们佩戴的纸帽子有等级,最高级的是“掌控生活”——然而细想,哪里有人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呢。他们在演讲中告诉听众,“今天,我会带领大家完成我设计的‘三个基本步骤’:识别,屏蔽,反抗。首先,我们一起认识你人生中的吉恩。然后,我们会帮助你从思想上在你象征性的燕麦粥碗上方安装一个隐喻性的保护屏。最后,我们会教你怎样反抗自己的吉恩,明确告诉对方,从今以后,你的燕麦粥禁止靠近”。
面对困扰的具体求助者,奈尔·雅尼克,工作人员先让奈尔写下他最讨厌的人——温克的几个特点,包括长相丑陋,宗教狂热,需要她自己的住处。然后不断诱导,问他如果温克有自己的住处,宗教狂热还是否重要等等,最后引导出来结论,奈尔厌恶姐姐温克的根本原因,就是她一直耗在自己的住所里。工作人员给出的建议是,去反抗,将你的姐姐直接轰出去,这样你就彻底掌控了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相应的困扰。
阅读桑德斯小说的乐趣在于,作者在叙事时展示的引导性。桑德斯叙事的前半部分总是凭借着对人类行为逻辑的展示引导着读者,无论是向善意的一面还是恶意的一面,在对话中展示的行为逻辑看起来都有着足够的说服力。在这种引导性的叙事中,读者可以非常自然地摆脱自己的立场,让自己成为与小说人物共谋的一部分,其中之一,便是与小说人物一同站在尴尬两难的分界线上。《温克》也是如此。
温克@乔治·桑德斯:善恶的运行机制
文章插图
然而逻辑并不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即使奈尔已经下定决心,但是在回到家之后,看到姐姐出现在门口一句热烈的“欢迎回家”,便让他体内负面的能量迅速消散。“他在回家路上反复练习的话,现在好像跟这个站在门廊上两眼泪汪汪、揉着斑秃脑袋的姑娘毫不相干……他想打她、骂她、说难听的话让她清醒,却只是径直朝自己房间走去,心里低声用最龌龊的言语咒骂她”。
同样类似结局的,还有《鲁斯顿狂想曲》中,满心怨气想要殴打老人泄愤,却在面对面之后只是勉强地笑了一笑的鲁斯顿。《瀑布》里最终决定下水救人的满腹牢骚的混蛋男人。《逃离蜘蛛头》中放弃杀人念头的实验品。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小说来改变什么,在自己水性也不好的情况下,选择跳下水搭救陌生女孩的行为不仅对人性的要求过于苛刻,以现实情况而言这个决定也并不聪明。但小说通过人物极度挣扎的内心活动所展示出来的过程,多少能起到一点撬动的作用,让我们在做出决定前先犹豫一会儿,而犹豫,通常要比直接的冷漠理想一些。
对公司制度的批判暗讽
在完成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后,乔治·桑德斯写作生涯目前的最大工程,则是长篇小说《林肯在中阴界》。尽管在写作之前桑德斯本人十分犹豫,怀疑这本描写林肯与家人亲情关系的小说与之前的写作风格割裂性太大,难以掌控。但事实上,他的作品中所隐藏的人性思考,已经足以支持这部作品的完成,他所需要的只是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林肯在中阴界》全书几乎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读者需要在其中区别现实与死者的声音,登场人物也多达一百余位。这些对话有些来自于史料的记录,有些则由桑德斯虚构产生,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形成戏剧张力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林肯在中阴界》依旧很好地完成了真挚亲情的叙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