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船拳研习、鱼宴、船画……海宁这里将渔文化玩成了非遗,你去过吗→

海洲街道西郊社区位于海宁城区的西边,社区两面临水,一条是个小河港,名叫沙泾港,另外一条是洛塘河,这里以前是一个典型的水产村,渔民“靠水吃水”,凭着几张渔网和一艘小船,以捕捞为生。
西郊社区党总支书记吕晓荣告诉采访人员,水产村的渔民后来逐步上岸,直至2019年辖区所有渔民完成转产专业。
捕鱼!船拳研习、鱼宴、船画……海宁这里将渔文化玩成了非遗,你去过吗→
文章插图

【 捕鱼!船拳研习、鱼宴、船画……海宁这里将渔文化玩成了非遗,你去过吗→】如今,渔民生活已经画上句号,但对西郊社区居民来说,在漫长岁月的渔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渔文化”难以割舍。在此基础上,西郊社区将渔猎文化、渔俗文化、渔船文化等一个个文化要素串珠成链,以别具心裁的方式留下独具西郊特色的“渔文化”,其中在西郊社区深挖发展的海宁渔俗、海宁船拳已入选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渔文化展示体验点入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名单。
传承渔俗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西郊社区的居民都翘首以待,这一天,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开赛了。“划龙舟”是端午节的经典项目,西郊社区别出心裁,将拔河竞技和划龙舟结合,开展了“水上划龙舟拔河竞技”,如今已经举办了五届。
端午这一天,西郊社区除了赛龙舟,还有祭船神、捕鱼表演等活动,不但展示着西郊社区的“渔文化”,也承载着西郊人浓浓乡愁。
捕鱼!船拳研习、鱼宴、船画……海宁这里将渔文化玩成了非遗,你去过吗→
文章插图

“我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船对渔民来说就是家,广阔河流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让我们敬畏,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西郊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吕晓荣介绍,随着原专业渔民全面转产转业,“捕鱼技艺、织网手艺”将逐步成为历史。为了留住乡愁记忆,西郊社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渔文化”,包含祭船神仪式、水上划船拔河比赛、船拳研习、织渔网、淡水捕捞、鱼宴、船画等项目。
捕鱼!船拳研习、鱼宴、船画……海宁这里将渔文化玩成了非遗,你去过吗→
文章插图

在众多“渔文化”项目中,船拳研习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今年56岁的吕晓荣正是海宁船拳的传人。
“船拳顾名思义就是在船头船尾打的,是西郊老渔民们强身健体的拳法,由海宁一代武术宗师许力宝传承而下。我13岁习武以来,在4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专门收集学习各类船拳,现在能打十多套船拳。”吕晓荣向采访人员介绍,船头仅有一只八仙桌稍宽的面积,决定了船拳的一招一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地窜、跳、蹦、纵、闪、展、腾、挪。如今,随着渔民纷纷上岸,船拳也渐渐没落,他想尽其所能传承船拳。
为此,自2018年开始,每年暑期,西郊社区都会结合“万名学生下社区”开设免费武术传授长训班,由吕晓荣与其师父林锦清进行授课。“多的时候有40多名学生参加。”西郊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这个免费武术班吸引了很多青少年报名参与。
捕鱼!船拳研习、鱼宴、船画……海宁这里将渔文化玩成了非遗,你去过吗→
文章插图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也能传承发扬正宗海宁武学。”这两年,吕晓荣还扩大了公益武术班范围,成立了西郊武术队,“除了‘万民学生下社区’外,平时我们也招募了一批青年人,在周末对他们进行集训。”武术班开班以来,吕晓荣与其师父林锦清向学生传授了初级拳、三路长拳、燕青短打,刀法、棍法、拳法互搏等多种武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