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艺评论丨“古今相辉”正在实现博物馆“都市之肺”的价值
【 洛阳&文艺评论丨“古今相辉”正在实现博物馆“都市之肺”的价值】
文章插图
上海大学博物馆“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展览实现古今对话
“古今相辉”的策展方式,正在成为一种展览的新风尚。刚于上海大学博物馆结束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中,除了展示来自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的27件精品文物,还精选了多件当代以龙门为主题或受到禅文化启发的创作,将它们汇聚一堂,两两对望。几乎同一时间,由多位上海的学者、艺术家与洛阳博物馆合作的“上洛”特展,同样采用了古今对话的形式,融入当代艺术家以洛阳为主题的创作。而在聚焦现当代艺术的美术馆里,最近一两年上海引起热潮的一些展览,如西岸美术馆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明珠美术馆的“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也都不约而同运用了将现当代艺术家作品与古代文物并置的思路。
有人将博物馆比作“都市之肺”,认为城市不仅需要公园绿地提供物质上的氧气,也需要精神上的吐故纳新,而博物馆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古今共在的策展方式,在展厅中形成了超越时光的对话空间,也可以让观众从古代文物中形成更多解读文物的灵感,进而将这种灵感迁移进他们自己的生活,其实正是在实现博物馆作为“都市之肺”的价值。
文章插图
由多位上海的学者、艺术家与洛阳博物馆合作的“上洛”特展,同样采用了古今对话的形式(摄影:刘俐)
将展馆变成一个凝聚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空间,让博物馆在时间维度延伸
博物馆的开放,是让博物馆成为“都市之肺”的第一步。时至今日,不少博物馆取消了门票,还有博物馆主动为观众提供讲座等服务,然而要缔造博物馆全新的黄金时代,需要实现知识生产意义上的开放,让博物馆成为观众乐于参与其中的空间。
为了让观众真正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中去,需要为观众与古代的文化建立起互动的契机。上大“龙门”展策展人、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马琳留意到这样一种差异:博物馆的参观者喜欢问“这个是真的吗”“这个东西很贵吧”,而美术馆的参观者喜欢问“能不能讲解一下这个作品的意思”。这似乎彰示了,不少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后,存在以金钱价值为标尺去理解文物的思维定式,而对于文物作为古代艺术的一面有所忽视。“龙门”展中引入当代艺术作品,在展览的最初部分,呈现了河南籍艺术家尹朝阳的《龙门气象》《伊阙》,使参观者遥想洛阳伊河两岸的风景;海外归来文物观音头像的螺髻对面,悬挂着何成瑶以针组成的一重重细密圆圈,形成对话。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展览空间中的遇合,启发了不少参观者去留心中国文化、中式美学从古到今的延续性。
文章插图
上大“龙门”展
与上大“龙门”展遥相呼应的洛阳博物馆“上洛”展,则更重视参观者的参与式互动,唤起参观者的乡土记忆。展览中不仅呈现了出土于洛阳的陶俑、经幢等古代文物,还大胆将参观者熟悉的洛阳本地名物搬进了博物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拖拉机,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中曾经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拖拉机的模型,和其他古代文物一样陈列在展柜中,勾连起对于往日时光的回忆。洛阳是中国最大的响器产地之一,在当地,响器甚至按照重量来销售,于是展厅中,洛阳生产铜制响器被悬挂在模仿古代条凳结构的木构装置“三千”之下,不仅用来演奏,还可以用来互动。书法家鲁大东创作的双钩“安乐窝”三字,取材自司马光对邵雍在洛阳寓所的命名,代表了古人对于居住在洛阳的美好期待。参观者可以将印有双钩“安乐窝”的矮纸带回家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双钩留下的空间里填涂,创作出他们梦想中的家园——这成为了沟通观众与博物馆的桥梁。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