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飘香十年,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今年又有新动作( 二 )


曹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 , 2012年以来 , 前后参加了27次“音乐午茶” 。 她不仅喜欢上海音乐厅典雅的建筑风格、装修格调 , 也很享受“音乐午茶”的沙龙氛围 , “‘音乐午茶’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 提升了我的欣赏水平 , 我很喜欢!”
陆先生2014年第一次接触“音乐午茶” , 正值他更换工作岗位 , 压力很大 , 一场接地气的音乐会将他治愈了 。 这几年 , 只要有空 , 陆先生隔三差五就会来 , 渐渐从“音乐小白”成长为小行家 , “‘音乐午茶’治愈了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 陪我走出了工作最艰难的时段 , 让我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感受到了温度 。 ”
小林从小学小提琴 , 2021年12月第一次来到“音乐午茶”现场 , 被氛围打动了 。 作为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 , 他还因此确定了毕业论文的方向 , 希望以“音乐午茶”为案例 , 研究艺术人才如何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 , 让更多市民有更多机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
独奏、独唱、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十年来 , “音乐午茶”的演出花样百出 , 除了定期推出特别企划 , 每逢百场、每到周年还会有庆祝专场 , 甚至还有暑期主题周、寒假讲演系列 , 不仅为青年艺术家搭台 , 还形成了观众与艺术家双向互培的发展模式 。
在古典音乐领域 , 乐章之间不鼓掌是约定俗成的观演礼仪 。 在陈亦柏小时候的记忆里 , 在上海音乐厅看演出 , 氛围虽然很浓 , 但许多人并不懂观演礼仪 , 而近年来 , 他明显感觉到 , 观众的表现越来越好了 。
“以前大家是爱听 , 现在不仅爱听 , 而且会听 , 观众和乐手之间慢慢达成了默契 。 ”在陈亦柏看来 , 默契的背后是上海观众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 , 其中的蜕变离不开“音乐午茶”的默默深耕 , “音乐会不仅是台上的表演 , 台下的观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 二者良性互动 , 才能促成一场成功的音乐会 。 ‘音乐午茶’的小空间为上海音乐厅的大舞台培养了越来越多懂行的观众和乐迷 。 ”
从上海到米兰 , 郭子照登过大大小小不少音乐厅 , 但上海音乐厅在他心中始终有着专属的位置 , 而“音乐午茶”更像一位知心老友 , “你在这不需要正襟危坐 , 很放松、很舒适 , 观众也会像老朋友一样和你交流 。 音乐会上不仅有耳熟能详的经典 , 对于一些新作品 , 观众同样包容 。 ”
上海音乐厅|飘香十年,上海音乐厅“音乐午茶”今年又有新动作
本文图片

上海音乐厅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两条路走路 , 请进来和走出去都要有
十年来 , 被上海市民当成“音乐客厅”的“音乐午茶” , 共计演出1927场 , 登台的青年艺术家达6300余人 , 上演曲目约12000余首 , 到场观众达200080人次 。
步履不停 , 2021年秋天 , “音乐午茶”在第1900期时升级出新 , 推出“线上版音乐午茶”(音频版)——不断精选每周精彩演出片段 , 做成合集 , 在线上和观众分享 , 同时 , 不定期展开音频直播 , 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有午茶陪伴 。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观察 , “线上版”的反响很不错 , “因为只有午间一小时 , 很多远距离的观众不可能每天都来 , 很遗憾 , ‘线上版’解决了这个苦恼的问题 。 ”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 , “音乐午茶”重新出发 , 再次升级——为了让午茶覆盖更多人群、让茶香飘得更远 , 今年 , “音乐午茶”还有走出去的计划 , 30元的公益票价不变 。
“以前也有进驻楼宇、送到郊区的动作 , 但都是单频次的短项目 , 未来一年 , 我们会走进上海五个新城 , 把这杯茶端到那些离上海音乐厅比较远的市民身边 。 就像‘音乐宅急便’ , 我们会根据大家的需求 , 主动做好菜单 , 主动把音乐家和音乐作品送到大家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