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江南物语|吕祖谦与朱熹的交游( 二 )


【吕祖谦|江南物语|吕祖谦与朱熹的交游】五月下旬到达鹅湖寺 , 与应吕祖谦之邀前来鹅湖寺的陆九龄与陆九渊、赵景昭、赵景明、刘清之、詹体仁、徐季益等相会论学 , 这就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 吕祖谦主持本次理学家辩论 , 本想从中调和朱、陆两家哲学思想上的矛盾 。 结果讲论十日之久 , 陆氏以朱学为“支离” , 朱氏以陆学为“太简” , 观点两相对立 , 各不相让 , 最终不欢而散 。
鹅湖之会 , 吕祖谦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 但沟通了朱氏与陆氏兄弟的人际关系 , 使得朱学与陆学开始了直接交流 , 甚至影响了此后朱、陆学术的各自发展 , 朱熹与陆氏兄弟均以为“讲论之间 , 深觉有益” 。 且此举首开中国哲学辩论会之先河 , 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影响深远 。
吕祖谦|江南物语|吕祖谦与朱熹的交游
本文图片

鹅湖之会
吕祖谦与朱熹的第四次会晤是在淳熙三年(1176) 。 吕祖俭、吕乔年《年谱》:“(淳熙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 往会朱编修于三衢 。 ”是年春 , 朱熹前往安徽婺源祭扫祖墓 , 行前致函吕祖谦 , 请其在衢、婺间寻找“一深僻去处”(《晦庵集?答吕伯恭之四十五》) , 相会论学数日 。 三月二十八日 , 吕、朱会于衢州石岩寺(一说开化汪氏听雨轩) , 四月十日互别 。 期间 , 两人对《易经》《尚书》《诗经》以至于史学都进行了激烈而尖锐的论辨 , 显示了吕祖谦在学术问题上不讲情面的治学态度 。 这可从朱熹给吕祖谦的书信中看出端倪:“昨承远访 , 幸数日款 , 诲论开警良多 。 别忽五六日 , 虽在道途 。 不忘向仰 。 ……向来所闻诲谕诸说之未契者 , 今日细思 , 吻合无疑 。 大抵前日之病皆是气质躁妄之偏 , 不曾涵养克治 , 任意直前之弊耳 。 自今改之 , 异时相见 , 幸老兄验其进否而警策之也 。 ”(《晦庵集?答吕伯恭之四十八》)
据清康熙之后编撰的《武义县志》《武川备考》以及徐学仁先生1998年刊登在《福建史志》的《朱熹与吕祖谦》等记载 , 吕祖谦与朱熹生平似乎还有一次会晤 , 即吕祖谦父亲吕大器去世后 , 朱熹曾前往金华“哭吊” , 并与庐墓守丧的吕祖谦一起讲学于明招山 。 然考之朱熹、吕祖谦两人的《年谱》和朱、吕之间以及朱、吕与师友之间的通信 , 均无朱熹此次到访或讲学明招山之记载 。 相反 , 在朱熹给吕祖谦的书信中 , 却发现朱熹一而再、再而三地因未能前往金华哭悼吕父而致歉 , 可见此次会晤并不存在 。 武义地方官员和学人把朱熹牵扯进吕祖谦的明招讲学 , 并把“明招讲院”更名为“朱吕讲堂” , 无非是想借朱熹的名声和地位以抬高明招讲院的层次 , 殊不知吕祖谦的学术观点与朱熹的理学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 朱熹对明招学术、金华学派和浙东学术颇有微词 , 朱、吕之学岂能混为一谈?再说 , 吕祖谦在明招讲学之时 , 无论学问还是声名 , 都不在朱熹之下 , 又何须借他人之名?所幸如今武义县文物部门已将明招山“朱吕讲堂”恢复回原来的“明招讲院” , 还原了吕祖谦在明招山独立讲学的史实 。
关于朱熹未到金华哭悼吕父及明招讲学 , 本人曾撰文专论此事(拙作见《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朱熹未在明招“朱吕讲堂”讲学考论》) , 兹不赘述 。
吕祖谦|江南物语|吕祖谦与朱熹的交游
本文图片

朱熹像
吕祖谦与朱熹之间的交游 , 除了生平四次会晤外 , 更多的是凭借书信往来 。 在现存《晦庵集》中 , 《答吕伯恭》书信多达106通 , 而在《东莱集》中,《与朱侍讲》也有67通 。 两人在书信中 , 或谈国家时政 , 或谈眷属家事 , 或谈师友学问 , 或谈学术著述 , 相互忠告 , 相互奖劝 , 涉及的内容很多也很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