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非遗传承人遭遇短视频,何以摆脱“团团转”困境】
文章图片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竹编第五代传人李年根,凭着50多年的手艺 , “破圈”成为全网粉丝量达800万的“网红” 。 图为团队摄影师拍摄李年根的工作画面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密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活态化”文化形态 。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静止在时空维度中的非遗传播 , 传承人开始用短视频进行记录、表达与展演 , 让古老的非遗再次“被看见” 。 非遗题材正成为短视频内容生态中重要的垂直门类和亮丽风景 。
早在2019年 , 就有短视频平台对外宣布平均每3秒就有1条非遗短视频在自己的平台上产生并被传播 。 短视频平台给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播场景 , 拓宽了传承路径 , 一些非遗项目甚至开始形成自身正循环的商业形态 。 但是 , 对大部分非遗传承人而言 ,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进行高质量内容生产、持续互动、不断创新并非易事 , 往往陷入“团团转”的困境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非遗短视频如何在网络平台中保持活力仍是非遗数字化传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短视频让默默坚守的非遗传承人“被看见”
当纯色的油纸伞面画上图腾、彩结与落霞等中国元素时 , 油纸伞成为现代生活美学意义上的象征符号 , 装饰了普通人的日常;当传统戏曲配以轻快的旋律、夸张的动作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时 , 高雅艺术也开始变得雅俗共赏 。 如今 , 短视频化的非遗传播从静态记录走向动态展演 , 非遗短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迅速地“火”了起来 。 全网粉丝量达800万的非遗传承人李年根 , 将竹编技艺融入生活场景 , 让竹编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安徽芜湖铁画非遗传承人储铁艺 , 借助短视频不仅让铁画广泛传播 , 而且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陆续售出上千个作品 , 单个作品交易额最高为17万元 。
传承人的日常生活、非遗制作场景、工艺流程等原生态内容 , 成为短视频平台上非遗传播的基本主题 。 这些既“真实”又展现了“高超技能”的非遗短视频 , 打破了人们对非遗项目“过时”“落后”的刻板印象 。 短视频与直播带来的强烈在场感、真实感、贴近性、更深入的交互体验 , 让传统文化和精湛的民间技艺获得了新的成长空间 , 并且为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展开对话创造了可能性 。
火爆的非遗短视频也开始吸引MCN机构的关注与入局 。 MCN是一个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 , 将专业生产内容联合起来 , 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 , 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 , 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 非遗MCN机构看中了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内容的流量和由此而来的商业价值 , 在他们看来“匠人的价值被大大地低估了” 。 在这个垂直领域 , MCN机构从几个人的小团队迅速成长为规范运作的内容类营销公司 。 目前有的非遗MCN机构开始呈现一定的规模 , 旗下已有50余个非遗账号 , 全网总粉丝达3000万以上 , 月播放量超过10亿次 。 定位在非遗内容传播的MCN机构往往与非遗传承人签订协议 , 帮助非遗传承人拍摄短视频内容、做好社交平台运营、打通商业变现链条 , 并与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货、线下课程等方式获取分成收益 。 可以说 , MCN机构的加入着实为火爆的非遗短视频又添了一把柴火 。
双重角色中的非遗传承人面临转型挑战和角色冲突
非遗短视频“火”了 ,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 当非遗传承人纷纷在平台开设账号 , 他们便从单纯的文化“非遗传承者”变成“非遗传承者+短视频内容提供者” , 面对海量的短视频内容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商业浪潮 , 不少非遗传承人不堪“双重角色”的重负 。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非遗&山东文旅2021|省级非遗项目超过千项,叫响山东手造品牌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传统|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 非遗传承人|宁夏非遗传承人:刀耕不辍让皮雕技艺焕发新生
- |靖边非遗|靖边勾灯 从民间祭祀发展起来的舞蹈
- 剪纸艺术|“虎”佑中华!聊城两位女教师创作冬奥主题非遗剪纸作品,迎冬奥庆新年
- 福字#青岛年味儿 | 非遗剪纸进社区 巧手“变”福迎新年
- 宽城!排练非遗背杆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