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为什么每个人都做了该做的,最后却一团糟?( 二 )


而到了下个礼拜 , 可能情况就倒过来了 , 邻居满载而归而你两手空空 , 他也会把剩余的食物分享给你 。 就这样 , 互惠式利他令两个人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 , 经济学家称之为双赢(win-win) 。
这种双赢就为互惠式利他行为的进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 做出互惠式利他行为的个体 , 通常比那些自私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 这也在提示着我们 , 友善待人是进化的本能 , 善意其实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 进而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
但是 , 双赢固然好 , 在合作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 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参与合作的个体经不起个人获益的诱惑而背叛合作 。
02.
公地悲剧与囚徒困境
2000年 , 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 代表作如《闪灵》《肖申克的救赎》 , 他干了这么一件事——他把新写的一本小说的一部分贴到个人网站上供读者下载阅读 , 但是他设置了一个规则 , 你有两个选项:免费下载或者花1美元下载 。
如果一段时间以后 , 所有下载了小说的人里有超过75%的人支付了1美元 , 他就继续上传新的部分 , 然而如果支付的人不到75% , 他就断更 。
史蒂芬·金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 , 非常类似于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it Hardin)提出的经典的“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在这个情境里 , 如果多数人采取对个人最有利的行为方案 , 最后结果就会对所有人不利 。
对某个具体的读者而言 , 自己不付钱让别人去付钱是最有利的方法 , 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 , 最后所有人都没得看 。
个人|为什么每个人都做了该做的,最后却一团糟?
文章图片

被史蒂芬·金“坑”掉的作品《The Plant》
最后 , 这本小说断更了 , 史蒂芬·金到现在都没有填坑 。 所以 ,所谓的“社会困境”就是指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情况 , 换句话说 , 看似对个人来说的理性选择 , 最后导致了每个个体的境遇都比原来更糟 。 说到底 , 人口膨胀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职场内卷 , 还有鸡娃 , 全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困境 。
在各种社会困境之中 ,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名的一个——有两个同案的嫌疑犯一起被警察抓获 , 接受单独审讯 , 他们可以选择合作(保持沉默) , 或者选择背叛(出卖另一个人) 。
如果两个人合作的话 , 双方将共同获益(双方判一年就出去了);但如果一个人选择合作而另一个人选择背叛 , 那个背叛的人将获益(戴罪立功 , 立即释放) , 但选合作沉默不招供的人就将蒙受损失(被判十年) 。 而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背叛呢?则双方一起损失 , 各蹲五年 。 如果是你 , 你会怎么选?
个人|为什么每个人都做了该做的,最后却一团糟?
文章图片

很显然 , 如果单纯就看结果 , 每个人都想要个人利益最大化 , 那你的首选就是背叛 。 但是对方也是这么想 , 也会选背叛 , 最后呢 , 就会双输 。 也就是说这时候 , 对于个人利益的理性计算反而将引向集体的灾难 , 所以合作才是双赢的唯一解 。
但是困境就在于此 , 每个人都明白能从合作中受益 , 但同时又可能受不了诱惑 。 个中关键是对对方的不信任 , 这个对方可能是你第一次碰到的陌生人 , 也可能是你的另一半 , 你的客户 , 或者另一个国家 。
当无法确定对方怎么选的时候 , 就很可能预期对方会选择背叛自己 , 于是自己先选择背叛对方 , 最后两个人双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