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乡$王昌龄被贬龙标之时,写下《送柴侍御》,后两句成赠别的千古名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许多中国网友见诗后感叹“中国文化在日本”,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两句是地道的唐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王昌龄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非常著名的诗人,著名的“七绝圣手”。
文章插图
唐人对他的评价仅次于李杜二人,元人辛文房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七绝圣手”的七绝——《送柴待御》。这首诗的后两句,成为了赠别的千古名句。《送柴待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诗作意译:江水一路流通至湖南的武冈,为你送别,也不怎么觉得感伤。一道青山隔开了两地,可是云、雨和明月,依然笼罩着两乡。这首诗写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时候。龙标在今天湖南黔阳一带,他的朋友柴待御,当时要从龙标到武冈去。诗的第一句另有一个版本是“沅水通波接武冈”,沅江是洞庭湖的支流,湖南第二大河。王昌龄用沅水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向龙冈,来表达龙标与武冈之间的交通便利。【 两乡$王昌龄被贬龙标之时,写下《送柴侍御》,后两句成赠别的千古名句】
文章插图
因此第二句才接着说:为你送别,我并没有感觉到太伤心。因为两地相隔更近,朋友之间如果想要会面,还是很容易的。然后,他又在诗的最后两句里,连用比喻来“化解”离别时的伤感之情。青山一道,并不能阻隔我们的友谊,因为无论晴阴雨雪,我们在青山的两边得到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明月在古诗中常用来寄托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明月高悬于神州,思念的光芒笼罩着天涯海角。只要彼此的心意还在,无论身处何方,我们依然是呆在同一个家乡。有人说“离愁渐远渐无穷”,但是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却偏偏不言愁。又有人说,“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可是王昌龄偏要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勃有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则是把它换了一个说法,他说:明月能够照到的地方,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其隐晦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彼此心系着对方,就好比大家从来没有分离一样。
文章插图
王昌龄一生交际很广,朋友分布社会各个阶层。他生前位卑,却能结交到张九龄、孟浩然、李白这样的朋友,可见他的情商颇高。他落难被贬龙标之际,孟浩然、李白等人都曾替他撰写名篇,为他感觉心痛,然后他自己却能坦然接受,并作诗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是朋友为自己送别,或者是自己为朋友送别,都不是第一次了。对于分离的感受,没有人比他自己更加清楚。痛过了就习惯了,他反而倒要写诗来安慰朋友,说自己并不太伤心。其实内心的伤痛,已经尽在不言中。王昌龄大概生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一年,出生地是长安灞陵以西芷阳村。他自幼家贫,长到了二十一岁时,还在家中打渔耕田。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冬天,王昌龄打算出门长长见识,寻找一条上升的道路。起初他上山学过道,后来他跑到边塞从过军。因此,我们如今才能看到他创作的那些边塞军旅诗。
文章插图
但是,从军也很难升职。他在混迹军营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还是更加擅长写诗词文章,于是二十六岁的他才转回长安参加科考。结果“未能及第”,也没有取得当官的资格。于是王昌龄又四处出游,过着“春烟桑柘林,落日隐荒墅”的生活。直到三年后(公元727)年,二十岁的王日龄考进士及第,才在宫中当了一名校书郎。王昌龄在长安时曾经结交过不少朋友,还曾得到宰相张九龄的赏识,可是他的官位一直不高。一生中最高的官职只是江宁县丞(八品),因此后世的人称他王江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在仕途中接连多次遭贬,史书上也没有记明,只是在他被贬龙标时提到他“不矜细行”。但是,猜测他应该不会是品格问题,否则他不会有那么多朋友。倒是有可能因为交友太多,品流太杂,引起了别人的不满。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男子钓到一条4.3斤的草鱼,没想到却被警方刑拘!爱好钓鱼的要留心了!
- 迪士尼公主@九岁男童笔下的迪士尼公主,艾莎和安娜被丑化,爱丽丝公主最相似
- |被名字耽误的冷门专业,其实是个宝藏
- 珍宝$千年古墓被光顾,盗墓贼少挖5厘米,却错失10吨珍宝
- 倪匡&古龙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此联不通,下联却被网友对出
- |人到30岁,被领导和小人针对,你要掌握这三条反击的策略
- 画风!霍春阳:被画坛冠以“霍家鸟”的美誉,将文人画的雅致完美复刻
- 人物@108将中,有9人被金圣叹评为上上人物,其中有哪些人配不上
- 日心@达芬奇为何被质疑是穿越者?你看他当年的手稿有多超前,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