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诺奖热门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残,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但是,残雪作为一名作家,却很少有中国读者认识。而残雪的读者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欣赏残雪的读者,并深刻认同残雪的作品。
另一方则是那些读不懂残雪作品的读者,就对残雪的作品持怀疑或者否定态度。就比如残雪所发表的《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一度引发热议。

中国文化@诺奖热门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残,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文章插图

残雪的原名是邓小华,1953年生,正值中国由旧社会向新时代转变的时期,湖南人耒阳人。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残雪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残雪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可见残雪的文学造诣不是常人所能得的。
残雪的家庭并不是我们所想的书香世家,但是父母的工作却也跟文学沾了一点边。残雪的父亲曾任《新湖南报》的社长,而母亲也是报社当中的一员。但是父亲在1957年被认为是“右派”所打倒,自此,家庭陷入了困顿当中。
由于残雪还有哥哥,母亲一人无力同时抚养两个孩子,因此残雪就被妈妈送到外婆家,由外婆在山里带大。

中国文化@诺奖热门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残,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文章插图

残雪的外婆倒是和常人有些许不同,她是一位沾满了楚地巫风习性的人物,经常在外“赶鬼”,经常跟着外婆“赶鬼”的残雪也多多少少的沾染了一些巫楚文化的神秘因子,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内化为残雪的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特质。
残雪生性不爱说话,不喜交流,不喜社交,别人让她往东她肯定往西,但是残雪却爱与动植物沟通。不合群的性格让残雪的个人精神世界变得更丰富了,与自然的接触更自在了,这也是为什么残雪的文学作品中会充满自然意象之味。
比如《苍老的浮云》中的楮树、《黄泥街》中的鬼笔菌、《山上的小屋》中的狼等等,通过自然姿态的描写来体现善与恶,美与丑,这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中残雪特有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化@诺奖热门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残,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文章插图

接着,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残雪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就没能再继续上学。残雪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是残雪在幼年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是在与各种各样的文学接触。
从荷马到莎士比亚,又从博尔赫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从中国的文学经典再到世界名著,残雪整日沉浸在广阔又丰富的文学世界当中。也因此,残雪的作品当中除了充满自然意象之感,也能多多少少可以反映出她的孤独。
残雪毕业之后,17岁就开始在工厂上班,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个体裁缝等等残雪都做过,但是也不影响残雪成为作家。

中国文化@诺奖热门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残,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文章插图

成为作家之后的残雪,仍旧坚持每天学习三到四个小时的英语。因为,残雪觉得只有阅读英语的原著小说,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家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真正领略异国文学的风采。正如《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中所说:“从另一种文化中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
不光如此,残雪每天坚持上午九点和下午两点的时候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文学创作,然后在晚上的时候再进行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十年如一日,从不改变。除此之外,残雪会利用其它的时间进行自我精神的遐想,阅读和跑步。

中国文化@诺奖热门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残,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文章插图

残雪在《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写道:“文学不就是人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高级活动吗?作家可以从地域的体验起飞,但绝不应该停留在地域这个表面的经验之上,有野心的作家应该有更深、更广的追求。”所以在残雪发表的著作中,我们虽然能看见她被西方主流作家的深刻影响,但是却是一直秉持着自己的创作观念去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