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济南指南》中,对济南人的性格着墨不多,可虽其仅有寥寥数语,我以为却较为精确:“其人多文秀,其俗喜诗书,好利而乏远谋,故富商大贾往往无土著者。”或许是富商大贾多外地人之缘故,当时仅是老城内的会馆就有十处之多:浙闽会馆、八旗奉直会馆、福德会馆、江南会馆、山西会馆、江苏会馆、河南会馆、两湖会馆、浙绍会馆等。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化,济南人也有不喜诗书的,也曾出过不少以孟洛川为代表的富商大贾。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山东省被划分为岱北、岱南、济西、胶东四道的行政区划。民国三年六月,岱北道改名为济南道。当时的济南道虽然辖有历城、章丘等二十七个县,但济南警察厅的管辖权限却仅限于城内一、二、三区和城外一、二、三区,以及东北乡区、西南乡区、商埠分区。上述九区的人口统计,按照《济南指南》给出的数据,居民是 61176户,245978人。按照书中的“济南城厢图”推测,当时的城内三个区和城外三个区,以及东北乡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历下区之西部地区。说来面积虽不算小,但其人口却不足二十万,与今日历下区的百万人口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二十世纪之初,日暮途穷的满清政府,基于其内外交困,逐渐开放新学,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迫宣布停止科举,因而清末民初那些年间,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得到了较大发展。据《济南指南》记载,当时在济南的高等院校已有: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创办于1902年的山东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905年的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创办于1906年的山东公立农业学校,创办于1911年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创办于1912年的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以及私立法律学校、私立山左法政学校、私立师范讲习所等。这些学校由于创办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因而办学规模都不大,学生多者三四百人,少者仅有三五十人。
就中等教育而言,当时济南的普通中学仅有济南一中、二中、三中以及私立正谊中学和育英中学,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尚无从谈起。关于小学教育,《济南指南》是这样记载的:公立小学27所,在校生1186人;私立小学16所,在校生497人,公立私立合计有小学43所,在校生1687人。
男尊女卑是中国封建社会之陋习,因而女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1907年,虽然清廷颁布了准许女子接受教育的政令,但男女仍是不能同校,于是,女子学校便应运而生。据《济南指南》记载,当时济南较为知名的女子学校有:校址在东流水街的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县西巷的私立竞进女学校、校址在高都司巷的公立崇实女学校等。此外,当时的济南还有两所外国资本创办的学校,分别是:校址在新街的济南外国语专门学校,校址同在新街的医道学校。前者是德国资本创办,后者为英美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之医学校,后来的齐鲁大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
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传统中医大都是依托药店坐堂行医。1890年,美国传教士在济南创办了华美医院,随后十几年间,外资医院不断增加,在《济南指南》中,录有其名的医院有:位于南新街的美国医院,位于商埠二马路的德华医院,位于娘娘庙街(今岱宗街)的东华医院,位于大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的宫藤医院,位于大梁隅首(今明湖路东段)的博济医院,以及位于商埠升平街的森原医院等。
说起当年济南的制造业,真可谓一穷二白。在《济南指南》中记录在卷的,仅有山东兵工厂、泺源造纸厂、振华火柴有限公司、济南电灯公司、岱北模范染织有限公司、长丰染织工厂、兴华染织工厂、兴顺福机器面粉公司、人和面粉公司、云锦织布厂、三义工厂,以及工艺传习所。这些企业不仅生产规模很小,而且机械化程度也很低。或许还有些手工业作坊没有记录在卷,但别管怎么说,济南工业落后显而易见。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春联|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跑道@一人分饰“元堇”和“王熙凤”的背后,新一代上海京剧偶像驰骋青春赛道
- 东方欲晓@闲来写就青山卖——靠写字能养活自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五福福卡$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国潮#青岛啤酒联合卡罗尔·林和温贝托·梁共同企划艺术空间正式揭幕
- 教师|难以挣脱的“穷人定律”,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加青睐这些职业
- 青花瓷|人间至美青花瓷!元青花为何如此珍贵?
- 水墨丹青栏目组!书画名家张明智:「文化强国推广计划」年度风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