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如果春秋是个联合国:读懂春秋70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二 )


这其中,晋国和楚国长期霸占着霸主的宝座,他们各拥有一批附庸国,拥有强大的实力。晋楚往往凭借自身的实力向其他诸侯国施加压力,胁迫其他诸侯参加他们的战争或在外交上顺从他们的意志,还向较小的诸侯国收取一定数额的贡赋,是春秋时期有实无名的宗主国。晋国在晋文公之后长期居霸主之位,直到后来国内卿族势力坐大;楚国在春秋一开始就像中原挑战,一直到楚庄王时期才成功称霸,之后一直与晋国进行角力。
所谓“一部春秋史,半部晋楚争霸”,他们在春秋的地位可见一斑。在整个晋楚争霸过程中,晋国在大多数时候占据上风,但楚国往往主动发出挑战。
而齐国和秦国,在强势的时候可以向霸主宝座发起冲锋,能够与晋楚单独一较高下;弱势之时也能够独善其身,作为独立的大国参与国际外交和军事行动。齐国在桓公时称霸,之后虽然衰落,在齐景公之时有过一段短暂的中原霸权,但大多数时候只是保持不臣属、不附庸的大国地位。秦国在春秋初年才真正跻身诸侯之列,但得益于地缘优势发展迅速,在穆公时期短暂称霸,并得到周王承认,但大多数时候只是专注于西方大国地位,对中原争霸的参与度并没有其他三国那么多。
四国的方位东齐、北晋、南楚、西秦,位于中原的四个方向,有着中原角力的天然地缘优势。


诸侯#如果春秋是个联合国:读懂春秋70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文章插图

第二流,中原地方性大国,这类诸侯国数量是比较多的,代表性的有卫国、鲁国、郑国、宋国、陈国、蔡国等。
这些诸侯国虽然国力不足以争当霸主,但其国力在强盛时能够抵御四大国的进攻,摆脱服从的地位,而在衰弱时能保证地区性的大国地位,是争霸诸侯主要争取的对象。他们服从了,霸主之位也就到手了。
这其中,郑国、宋国是角逐过霸主的国家。郑国在庄公时跻身于春秋三小霸的行列,一时风光无限;而宋国在襄公时,一度在齐桓公死后角逐霸主,最后因为国力不济败于楚国。因此,有部分史家也将郑庄公、宋襄公列入霸主行列,属于二类中的强国。
鲁国曾与东方大国齐国角力,失败后成为齐国的友好邻邦,是春秋时的礼仪担当。卫国由于地近蛮夷而屡受攻击没能参与争霸角力,但对中原事务参与度相当高。陈蔡两国在楚国以北,多次阻挡住了楚国北进的步伐,保证了其独立性,大多数时候是楚国的半附庸型国家,但对中原事务参与度较高,所以勉强跻身二流国家。


诸侯#如果春秋是个联合国:读懂春秋70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文章插图

第三流,蛮夷入夏国家,代表性国家(楚国)吴国、越国、中山国。
这类诸侯国的特点是,对周王朝的中原系统若即若离,但后期融入华夏成为华夏一员,甚至在中原争霸中取得一定优势,一时风光无限。
严格来说,楚国也属于蛮夷入夏的诸侯国,因为在春秋前期,楚一直对周时叛时服(参考子彧文章楚国霸业),但由于数代人的积累,其实力可与中原大国晋秦齐比肩,属于这类国家里最成功的诸侯国,因此归入一流诸侯。
而吴越本游离于中原系统之外,但机缘巧合在晋楚的扶持之下,迅速向中原文化靠拢,得以快速崛起,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一度成为中原霸主,光芒掩盖了中原诸侯。但他们的国力终究不够强大,其兴也勃,其亡也速。在维持了一代人的霸权之后,国家迅速衰落,甚至灭亡,没能参与到战国七雄的角逐之中。
中山国是另一个另类,中山国地处晋燕之间,曾一度灭亡邢卫,是中原诸侯的劲敌。几乎被晋国灭亡,但随之而来的春秋末年,晋国内部纷争,中山国死灰复燃。一直在战国时期,被魏、赵两次灭国,才彻底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