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书亦御寒

高中时代的冬天 , 上晚自习很冷 , 老师便用袁枚的“寒夜读书忘却眠”给大家“御寒” 。 不服气的同学小声嘀咕 , 怎么不提下一句“锦裘香烬炉无烟”?后来才知 , 古代像袁枚那样有条件穿“锦裘”、用“手炉”的夜读者并不多 , 大多数“裘炉不备”的阅读者凭着超强毅力苦读不止 , 是用一种精神御寒 。
庆元五年(1199年)冬夜 , 沉醉于书房的南宋诗人陆游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 , 给21岁的小儿子陆子聿写下《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 , 少壮工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我总觉得 , 陆游这首教子诗的后两句既是传授“书本与实践”相结合的阅读“技巧” , 也是时年74岁的陆游身体力行地教育儿子寒夜不能放弃阅读 。
【宁静|书亦御寒】无独有偶 , 南宋开封人(生于浙江海宁)张九成幼年家贫 , “正当苦寒 , 衣裘不备 , 终夜看书不已 , 每至达旦” 。 功夫不负苦读人 , 张九成于绍兴二年(1132年)考中状元 , 后成为著名学者、政治家 , 著有《横浦集》二十卷以及《孟子传》《中庸说》《日新录》等 。
如果说 , 陆游和张九成寒夜苦读带有“功利性” , 那清代福建人朱肇璜在“朔风号纸窗 , 霜气肃檐瓦”的寒夜 , 乐此不疲地“上下观古今”且“通宵达旦”便说明了寒夜阅读的独特之处 。 其他季节 , 人们觉得时光匆匆流逝 , 花谢叶飘 , 屋檐听雨 。 而冬夜漫长 , 特别善解人意 , 任由人“支配”时间 , 这不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有那么多“伤春”“悲秋”之语、鲜见“恨冬”之辞的原因 , 也是明代学者张潮“读经宜冬 , 其神专也”的观点支撑 。
张潮倡导:“经传宜独坐读” 。 所谓“经书” , 指的是作为思想、道德、修为等标准的书 , 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 这类书的确适合一人独诵、独思、独悟 , 甚至需要宁静的阅读环境 。 而冬天 , 仿佛人生的某些历程 , 最终抵达一次新的超越、新的突破 。 此时推开窗户 , 眼前庄稼虽收割 , 却不荒凉 , 这种空旷的状态与宁静最为相似;山丘脱掉繁华满目、绿叶厚积的虚饰 , 终于裸出本真 , 这份朴实总会令眺窗远望之人顿生情感;而黄叶落尽、飞鸟尽去的树木也把自己的筋脉充分展现出来 , 一棵树就幻化成一位独立寒霜的沉思者 。 尤其在冬天的夜晚 , 广场舞停了、嬉闹声弱了 , 耳边也无聒噪 , 手捧一本经书 , 看上几行字 , 再向漆黑一团的窗外出一会神 , 古代先哲的思想、“推敲”功夫往往会透过身体直入内心深处 。
今天 , 技术不断改变阅读面貌和形态 , 虽然阅读不再仅仅是打开一本书 , 但每至寒夜 , 从不开空调的我 , 仍习惯用被子裹住身体 , 翻纸质书“取暖” 。 就算做不到“读书忘却眠” , 如果邂逅震撼心灵的经传 , 也会一鼓作气看完 。 更多时候 , 对着台灯翻书一小时 , 瞌睡来了 , 往被窝一缩 , 一觉就睡到大天明 。 有人说 , 寒夜读书 , 沉思会丰盈人的生命 , 书中言语会温暖一个人疲倦或创伤的心灵 。 我对此体会颇深:人一旦学会阅读 , 冬夜也不会感到孤独和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