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神兽镇水古俗相传!正阳桥镇水兽的由来,与明初都城北迁有关( 二 )


根据《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明初对正阳桥的修建前后经历了三个时期。先是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一月,明成祖命“拓北京南城”,即将南城墙自今天安门一线南移至正阳门一线。这是迁都前夕城墙的重大变动,明代前期的北京城市格局,由此定型。城外环城的护城河,亦当挖筑于此时。但永乐年间营建事务繁多,南部城墙、城门及护城河的移建都较为简陋,如各门外护城河上的桥梁,即为具有临时意义的木桥。这是明代正阳桥的第一次建造,其具体规制如何,是否已经置放镇水兽,史料未见记载。
第二次修建在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明宣宗下令“修正阳门桥梁”。此时北京已成为事实上的都城,但宣宗仍未明令废止其父将北京恢复为“行在”的谕令,故而此次可能仅对被雨水冲刷的正阳门桥梁进行修补,并未有根本性改造。第三次修建则到了将北京最终确定为都城的正统初年。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继位,再次恢复北京的都城地位,城门、桥梁等方面的修缮随之全面展开。
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英宗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会同工部尚书吴中等人,率军夫“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次年春天逐渐开工,到当年十月,京城门楼以及门外桥梁的修理即告完成。据记载,九门前原有的木桥,也都改建为坚固的石桥。这次修建极富象征意义,竣工之际,英宗还特地派遣官员,祭谢司工神与都城隍神。
此后正阳桥历经明清,在不同时期续有修葺,但桥台、桥墩等基础设施未再有大的变动。因而桥下燕翅上的镇水兽,当成于桥梁创建之初的明代前期。虽然正阳桥改建为石桥的时间是在正统二年,但也不排除此前永乐年间建造木桥即已打好桥基,并置放镇水兽的可能。而且出土的镇水兽造型相对简陋,与正统年间重修时意在“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的主旨亦不尽合。故综合而言,虽然永乐、宣德、正统三次修建正阳桥时皆可能置放,但镇水兽成于永乐年间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一些。其最晚时间,则不会晚于正阳石桥改建成功的正统二年(1437年)。
由上可见,正阳桥下新出土的镇水兽,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正是明初迁都之际营建北京城的历史见证。正阳桥下的护城河为环绕都城开凿的人工河道,坡度相对平缓,水流对河岸、桥梁的冲击也不及自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因而明初在正阳桥下设置镇水兽,固然不无卫护正阳御桥、保障京南御道的直接用意,但其重点更在于与城北中轴线万宁桥下的元代镇水兽遥相呼应,共同禳除护城河水对于整个都城安全的威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考古专家认为,正阳桥下的镇水兽重见天日,虽然具体出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不论出自哪里,这件镇水兽都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物质实证”。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郑永华
【 出土&神兽镇水古俗相传!正阳桥镇水兽的由来,与明初都城北迁有关】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