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二 )


通过这些作品 , 我们能一窥千百年前的历史文明 , 时间能带走前人的生命 , 却带不走他们的作品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
比如第156窟中的张议潮起兵图 , 展现了晚唐时期敦煌大族张议潮从吐蕃手中收复敦煌的盛况 。 浩浩荡荡的大军手举旗帜 , 能分明的看见仪仗队、乐队、警卫队不同的姿态 。
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本文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 156 窟 , 张议潮起兵图 。 图:《世纪敦煌》
还有第146 窟 , 窟顶东南角 。 窟顶四个角落分别画四大天王像 , 分别为:东南角画南方毗琉璃天王、东北角画东方提头赖吒天王、西北角画北方毗沙门天王、西南角画西方毗楼博叉天王 。
这四大天王神色凶狠 , 压迫力十足 , 在众佛中赫然突显 , 神采飞扬 。
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本文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 , 四大天王 。 图:《世纪敦煌》
百年对话 , 百年对比
当大量敦煌影像在网络上触手可及 , 如何打造一本视角独特、触动人心的敦煌影像画册?这一过程 , 其实并不简单 。 2000年 , 孙志军参与了国家课题“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环境演变” 。
为获取关于莫高窟的第一手资料 , 他多次前往大英图书馆、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等机构 , 系统性考察并收集1908年法国西域考古队的间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拍摄的、最早期的敦煌影像 。
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本文图片

孙志军在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考察斯坦因原作 。 摄影 樊雪崧
2007年 , 孙志军开始了他的莫高窟重摄之旅 , 他精准模拟了百年前的文物摄影角度、景别、光照等环境进行重摄 。
经过漫长的14年重摄 , 孙志军与100多年前的法国西域考古队完成了伟大的百年对话 。 我们普通人终于可以看到 , 莫高窟在100年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这模拟重摄究竟有多精准?几张对比图带你一窥究竟 。
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本文图片

历史影像显示 , 壁画中间缺失的是杨都出金像部分最上部画千佛;中间初唐画佛教史迹画 , 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大部分于 1924 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破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等;下部画菩萨七身 。 图:《世纪敦煌》
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本文图片

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的杨都出金像部分 , 现存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 。 图:《世纪敦煌》
这些珍贵历史照片 , 让我们得见那个未曾见过、已不可见的莫高窟;在阅读中 , 找到时空穿梭、还原莫高窟的实感 。
此外 , 《世纪敦煌》还收录了300多页的高清历史影像 , 每一张都值得用放大镜仔细鉴赏 , 让你一口气看尽莫高窟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海桑田 。
精致的内容 , 要配精美的装帧
在封面方面 , 选择莫高窟45号特窟的观世音菩萨像作为主体 。 这是盛唐时期敦煌雕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 塑像面目柔美 , 神情端庄 , 尽显大唐风范 。
莫高窟|14年,他用影像的力量,只为留下一个“永恒的敦煌”
本文图片

布面精装+特种纸护封 , 装帧精美
在装帧方面 , 采用布面精装与特种纸护封 , 书名采用压凹与烫黑工艺 , 高端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