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马东究竟是怎么开公司的?

喜剧|马东究竟是怎么开公司的?
文章图片

好内容做成好生意 , 才持久 。
作者 | 樱木
编辑 | 月见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 , 又把米未和马东推到了前台 。
豆瓣8.4分 , 猫眼连续多日热度冠军 , 无论是在流量还是在口碑 ,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在相对暗淡的内娱 , 赢得无可争议 。
在内容端 , 其实马东不需要再证明自己 , 但是在商业端 , 米未这次终于走上了一条看上去正确的道路 。
在马东带领脚部演员大杀四方 , 将喜剧再次复兴之时 , 中原腹地的省会城市 , 笑果文化的脱口秀巡演已经接近尾声 , 超过400元的门票价格 , 场场爆满 , 比肩头部艺人演唱会 , 笑果的喜剧艺人经纪之路走得是稳稳当当 。 而米未 , 成立七年以来风波不断 , 《奇葩说》从大火到平淡 , 持续性一直有待验证 , 旗下艺人翻车的翻车 , 离开的离开 , 另一档综艺《乐队的夏天》成全他人委屈自己 , 单一的变现模式让第三季迟迟未出 。
在媒体口中 , 底色悲凉的马东似乎不是容易妥协的人 , 但多次叫好不叫座之后 , 今年才终于明白过来 , 内容成功似乎不难 , 但是如何站着把钱赚了 , 确实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
1 米未的“弯路”与渡劫
喜剧|马东究竟是怎么开公司的?
文章图片

李开复在投资米未时 , 曾经谈过:整个娱乐影视行业正在从电视走入网络 。 90后基本不看电视 , 80后也很少看 。 眼球正在从电视转入网络 , 很快广告也会跟随 。 我们预测未来会有一大批电视节目制作人、主持人在网络创业 。 网络视频从技术+产品+运营的时代走入内容的时代 。 因为初期(如Youtube丶优酷创立时)的技术门槛现在已经无存 , 真正有价值的关键环节是内容 。 这点看视频网站在版权方面的花费就知道了(占净收入的40%) 。 如同线下娱乐一般 , 网络视频将走入制播分离 , 就是最优质的节目会来自专注做节目的独立团队 。 这样他们才能享有他们才华产生的价值 , 而不是在电视台吃“大锅饭” 。
站在当时的视角 , 这样的结论当然没有错 , 但是 , 内容行业的不确定性还是超过了李博士的预估 , 舆论风向趋紧 , 流量偶像没落 , 明星偷税漏税 , 一连串风险之下 , 内容制作方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 节目平庸成为常态 。 自上而下的赛道逻辑 , 也许在野蛮生长时无往不利 , 但当风口过去 , 或只是风小了一些时 , 纯宏观的方法论就显得日渐局促 。
这套逻辑的衰退 , 放在米未身上再合适不过 。 马东虽然出身名门 , 但从小就被父亲要求自立 , 十几岁一个人去澳洲留学 , 打工赚钱 , 苦没少吃 , 也成就了他在媒体上身段柔软的形象 , 这是完美的创始人 。 他在采访上说 , 哪个老板不是一边赚钱 , 一边当孙子 , 言谈中虽然有着精英的腔调但也兼顾实用主义 。 而这种气质也完美地平移到了早年《奇葩说》的内核之中 , 言语观点犀利中带着温情 , 方寸拿捏恰到好处 , 既把内容中长期缺失的社会议题拿出来讨论 , 又把正面的情绪传达了出去 , 可以说雅俗共赏、耳目一新 。 但是 , 这样的拿捏对于制作人的要求太过精准 , 当风向开始转动时 , 混乱的发生就成了必然 。
首先出问题的是衍生节目 , 《饭局的诱惑》《黑白星球》《饭局狼人杀》等几次尝试 , 几乎都反响平平 , 豆瓣评分普遍6分左右 , 活得最长的《饭局的诱惑》也在2017年第二季之后停更 , 究其原因 , 娱乐综艺更多的时候是生活中的调味剂 , 定位的是大众娱乐 , 而这些以奇葩说辩手为主要演员的综艺 , 总带着一些奇葩系列的惯性 。 而如果把《奇葩说》激烈犀利的辩论赛转化成相对温和的娱乐节目 , 那么对米未的艺人来讲 , 相对比娱乐明星 , 他们都并无优势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奇葩系列的成功 , 是特定人群的才艺展示 , 而这种技能似乎无法在其他舞台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