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在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上,贵州国画家赵晓林的国画作品《蚀》入展。赵晓林是贵州画院的专职画家,同时他还是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贵州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文章插图

赵晓林在全国美展入展的作品,是一件体量较大的画作,规格大约为190cm×170cm。虽然这件作品体量巨大,但在全国美展上,仍属于比较常规的尺寸,毕竟现代的展厅无论是进深还是挑高,都堪称宏大,展出的作品当然也需要相应地大一些。
国画作品《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描绘的主题似乎是侗族村寨的楼宇。国画常讲“师造化”,用画笔描绘自己身边的事物,其实就是在“师造化”。当代美术,很多画家都有少数民族情结,画西藏、画苗寨均流行一时。这是时代特色,无关好坏。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文章插图

作品《蚀》在选题上比较别出心裁,它选取了一个自然天象来作为描绘对象,在画面物象的基础上让人感到一种极其神秘幽深的场景,仿佛听到远方传来的声响。这样的氛围,与侗族村寨古老的气息十分协调。
这幅画作,画面是用纯墨色来描绘,几乎不着一色,增加了夜色的玄机与幽秘,极力追求大自然运动物象下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景象,作品题目和画面意境高度吻合。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文章插图

略感不足的是,作品的审美有待商榷,审美观念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审美本应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但却因每人修为、见识不同,而千差万别。
赵晓林的画作《蚀》“黑漆漆”一片,描绘的场景有些幽深、压抑,它本来完全可以一种唯美的选型观念来展开,那样呈现的画面将会是夜色的美丽与奇幻。艺术有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在我眼中,赵晓林的《蚀》能够回味的,只有漆黑。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文章插图

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赵晓林的国画也偏离了传统意味。目前中国画创作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中国画本有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断裂、缺失,以及取而代之的是当代学院以西方美术教育为主体的通过素描、色彩教育所培养的艺术观,通过毛笔和墨汁在宣纸上的“创作”。
然而,一个丢掉文化认同的中国人,还能拿出什么资本说自己是中国人?所以说,一个有志向站在文化高度的中国画家,就必须有自己明确的文化立场。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文章插图

客观地讲,赵晓林的作品《蚀》,其艺术方法和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情形。尤其是作品中的形象元素表明作者似乎还吸纳了观念艺术的成分,企图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一定的社会批判,比如现代工业及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侵蚀和破坏,使作者感到了一定的担忧。
此幅作品从大的图像来看,似乎是一幅风景画,但是其旨归并不在于风景本身,因此,我们看不到“画中有诗”,取而代之的却是作者的内心隐忧和社会批判价值……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
文章插图

【 贵州画院$一片“漆黑”的国画,缺少传统意味,却能入全国美展】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