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妮蒂|剧情尴尬、演员疲惫、导演自嘲,《黑客帝国4》全面崩塌( 四 )


好莱坞大片 , 穷途末路? 客观来说 , 《黑客帝国》系列的诞生 , 都踩中了时代的节拍 。 1999年3月31日《黑客帝国1》上映时 , 正处于互联网大爆炸的时代 , 在千禧年即将到来之际 , 戳中了人们对未来网络世界的恐慌和不安 。 而22年后 , 到了2021年 , 元宇宙概念大爆炸 , 人们对虚拟与现实有了新认识 , 谈起《黑客帝国》中描绘的“缸中之脑”的世界 , 已经不再抽象 , 《黑客帝国4》有受关注的基础 , 影迷们也期待着沉淀20年 , 导演对世界的新解读 。
没有等来经典续作 , 崩坏成这样 , 不少影迷痛心不已 。
好莱坞大片 , 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毁经典了 。
2021年在国内上映的《速度与激情》《007》系列 , 都让观众明显感受到了英雄迟暮的无奈 。
《速度与激情9》收获了该系列上映20年来的最低评分 , 热映时 , 豆瓣上5万人打出5.6分 , 远低于该系列7.35的平均分 , 距离《速度与激情5》8.4分的顶峰更是相去甚远 。 这部续作讲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 但无比老套 , 只是从视效来看 , 当做一部解压视效大片来看 , 勉强合格 。
《007》系列 , 剧情依然沿袭经典007系列的路数 , 传奇特工007为拯救世界而战斗 , 被观众毫不留情的吐槽 , 看完之后冗长、无趣、 拖沓 , 观影过程频频看表 , 偶有亮点也拯救不了整体的平庸乏味 。
到了《黑客帝国4》 , 续集的乏力、荒诞和离谱 , 被展示得更赤裸裸 , 从创作者到观众 , 都弥漫着一股“毁灭吧 , 别拍了”的疲惫 。
崔妮蒂|剧情尴尬、演员疲惫、导演自嘲,《黑客帝国4》全面崩塌
文章图片
来源 / pexels
这只是好莱坞大IP乏力的冰山一角 。 “大部分系列电影从第三部以后都是狗尾续貂 , 口碑断崖式下跌” , 有影评人表示 。 此前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移动迷宫3:死亡解药》《侏罗纪公园》系列等 , 都有过此类尴尬局面 。 例如《变形金刚》系列 , 一开始豆瓣评分8.3分 , 到了《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 , 豆瓣评分下滑到4.9分 , 不过这不影响好莱坞继续挖掘这部大IP的价值 , 《变形金刚6:超能勇士崛起》已经定在2023年上映 。
即便是《黑客帝国4》备受吐槽 , 背后的华纳兄弟 , 仍旧有大挖这一IP的准备 。 比如做游戏、NFT , 2021年12月 , 华纳兄弟和游戏引擎厂商Epic Games合作推出《黑客帝国觉醒:虚幻引擎5体验》演示内容 , 还将与NFT平台Nifty’s合作 , 售出10万个受黑客帝国系列启发的NFT 。 根据影片片尾 , 尼奥与崔妮蒂以超级英雄之姿出现在分析师眼前来看 , 不乏还有续集的可能 。
此前一篇名为《好莱坞报告之二丨何去何从 , 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输给了谁?》的文章指出 , 2007年至2011年间 , 好莱坞除迪士尼外的五大电影公司总体利润下降了70% , 电影公司的总利润占据其母公司利润的不到10% , 并预测到2020年 , 这个比例甚至会下降到5%左右 。
该文章就提到 , 为了增加营收 , 这些电影公司不得不制作一些情节简单 , 画面花哨 , 背靠大IP的爆米花大制作 , 来吸引本土以及占据票房收入70%的海外观众的注意 。 当时间来到最近十年 , 庞大的财务压力让六大的电影策略更加保守 , 决策者们宁愿给那些制作费用1.5亿美元以上 , 需要6亿美元全球票房来回收成本的续集电影“开绿灯” , 也不愿花几千万美元投资一部原创电影 。
电影作为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产品 , 资本迫切从中寻找确定性 , 好莱坞流水线IP已经证明了这套打法的成功 。 IP延长了电影的生命线 , 但坏处已经显而易见了 。 现在 , 好莱坞已经自己打败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