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专访|《东北虎》导演耿军:猛虎下山

1月14日上映的《东北虎》 , 是导演耿军的电影首次在院线与观众见面 。 一部分影迷对他并不陌生 , 从《烧烤》《锤子镰刀都休息》等短片 , 到《青年》《轻松+愉快》等长片 , 从鹿特丹、圣丹斯、罗马到金马等国内外电影节展 , 这个东北导演始终扎根在他生长的北方小城鹤岗 , 记录着变换身份 , 却始终摆脱不了“loser”状态的好朋友们稀奇古怪的生活 。
青年|专访|《东北虎》导演耿军:猛虎下山
文章图片

2017年 , 《轻松+愉快》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 耿军亦入围了最佳导演奖 。 图为当时拍摄的入围者纪念写真 。 而在2013年 , 其执导的《镰刀锤子都休息》获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 。
三年前 , 《东北虎》的第一张海报官宣出炉 , 带着泥土气息的章宇和挺着大肚子的马丽并肩而立 , 海报上方赫然印着“耿军导演作品” , 像是一个破了次元才会碰撞出的组合 。 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耿军 , 电影里居然有了大明星 , 西南小伙章宇加盟了向来全员东北人的“鹤岗宇宙” , 作为开心麻花头牌喜剧女王的马丽演起来文艺片 , 这一切都让人惊喜又好奇 。
青年|专访|《东北虎》导演耿军:猛虎下山
文章图片

《东北虎》开机海报
在影迷圈子里 , 大家戏称耿军是“东北罗伊·考里斯马基” , 他用东北人的幽默反复构建又解构一个个荒诞滑稽或离经叛道的故事 , 一时意料之外 , 会让你噗哧一下牵动嘴角 , 继而很快泯下一口悲凉 , 发现那些已经咧到嘴边的荒唐 , 并不能让人笑出来 。
无论是耿军的电影 , 还是他的人 , 都足够有意思 。 他把惨淡的事故加工成故事 , 把自己固定合作的团队称为“团伙” 。 他在“一席”的演讲上说 , 自己如何“向死而生”地笨拙拿起DV , “诅咒”自己“一辈子都不会成功” , 并将永远被镜头对准时代中的失败者 。
耿军的电影梦 , 发迹于世纪之交的DV时代 , 这种轻巧拍摄器材的出现 , 降低了拍摄的门槛 。 上世纪90年代 , 怀揣着电影梦来到北京的东北青年耿军 , 看了当时一批纪录片导演用DV拍摄的纪录影像大为震撼 。
但当时的他 , 还只能成为一名“进京务工人员” , 工作从水饺推销员、宾馆服务生、台球厅老板、杂志社编辑到广告公司业务员 , 花样繁多 。 同时 , 他在电影学院蹭课 , 大量阅读 , 结交同样热爱影像的青年创作者们 , 是民间电影社团的活跃分子 。
2001年 , 耿军患上肺结核 , 大口大口吐血 。 每天吃近30片药 , 走到哪都要拖着巨大一桶白开水 。 他感到绝望 , “我26岁了 , 我要死了的话 , 我这辈子什么事儿也没干 。 ”
如果生命进入倒计时 , 他选择给自己的交代是 , 应该拍个东西 。
他写了一个剧本《山楂》 , 讲述的是在矿区 , 一个外来工被当地人排挤的故事 。 不过这个电影没收到太好的评价 , 耿军用小本本记录下朋友们的挑剔和吐槽 , 并拒绝把这部短片称为自己的“处女作” 。
耿军20年的电影路 , 是一条完全草根 , 凭借着自己一腔热爱和对于现实近乎“苦行僧”的方式趟出的一条路 。 一个没有背景 , 没有学历 ,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 , 如何去拍电影?今天有许多的创投、青年计划和平台 , 加上网络、广告、短视频的多元创作 , 都可能成为这一行的敲门砖 , 而耿军走的是另一条路 。
几乎身边所有的朋友 , 都会“心疼”他过得苦 。 他以往的电影成本极低 , 但并不赔钱 , 挣得不多的钱 , 大多都投入到拍摄中 。 在GQ的报道《失败者耿军》中写道:直到获得金爵奖 , 他的生活也没有明显改善 , 甚至仍为房租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