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英译本与《简·方达健身手册》( 二 )


《随园食单》重回国人视野 , 似乎才是近二十年的事儿 。 二十世纪上半叶 , 谈论食物的风云人物不少 , 但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 , 他们说着说着 , 难免就开始“感时忧国”起来 。 康有为赞美德国啤酒 , 却不忘强调:“德人颜如渥丹 , 仪表壮伟冠天下 , 则啤酒之功之赐也 。 适足为吾国人医黄瘦枯槁之病 , 啤酒最宜于吾国人者也 。 ”蔡元培则认为 , 虽然“中国食品实胜西人” , 但“对于蛋白质、糖质、脂肪质的分配 , 与维太命的需要 , 均未加以考量” , 而且“共食时匙、箸杂下 , 有传染病的危险” 。
客居成都数年的英国作家扶霞也发现 , 中国人谈吃时常有“言外之意” 。 在《鱼翅与花椒》中 , 她列举中国史上的名厨为证 , 比如由厨房走到宰相府的伊尹 , 烹子献糜的易牙——这两位虽善调煮 , 但“烹小鲜”是为了“治大国”;而如袁枚这般认真谈论食物本身的人 , 并不多见 。
《随园食单》在当代的“出土” , 大概始于“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 这套书有近四十本 , 出版时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延续至九十年代 。 其中多是《易牙遗意》《吴氏中馈录》《随园食单》之类的传统古籍 , 也包括《造洋饭书》这类二十世纪初面世的西餐食谱 。 在琳琅满目的“吃喝”旧籍中 , 《随园食单》显然最受读者欢迎 , 插图版、白话版、注释版……数十种版本满天飞 。 新版不断 , 伴随着物质条件改善的当代中国人开始有闲心追求舌尖上的好生活 。

君子远庖厨 , 似乎没人相信袁枚真会上灶台 。 连扶霞这样的外国人也明白 , “袁枚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 。 ([英]扶霞·邓洛普著 , 《鱼翅与花椒》 , 何雨珈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8 , 第40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美国著名影星简·方达出版了《简·方达锻炼手册》(Jane Fonda’Workout Book) , 一时洛阳纸贵 , 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 。 袁枚擅吃 , 简·方达身材棒 。 袁枚不善烹 , 简·方达也非专业健身教练 。 但现代人为什么愿意听袁枚谈吃 , 跟着简·方达练起立蹲下呢?
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 , 当代社会是流动的、液态的社会 。 从前人们需要领袖、导师或权威 , 他们负责告诉你 , 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 而在轻灵、流动的当下 , 领袖依旧在 , 只是数量变多了 。 他们自然不能长久地“掌权” , 更甭想成为唯一的权威 。 他们更亲切甚至更琐碎 , 他们不能再通过发号施令来“说服和引诱”民众 。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 , 《流动的现代性》 , 第119页)
中国早期的电视烹饪节目 , 往往是一位专业大厨和一位主持人的组合 。 大厨负责做菜 , 是寡言却娴熟的权威;主持人负责解说 , 把权威的“施令”发出来 。 现在 , 早已没人对着电视学做菜 。 在五花八门的做菜短视频里 , 掌勺人可能是幽默的东北大嫂、风趣的四川大哥 , 或东瀛风的美少妇 。 手起刀落 , 炒煎炸煮 , 他们不光分享妙招贴士 , 也同步了日常的幸福、苦涩和沮丧 。 正如图书市场上的饮食畅销书 , 作者往往不是专业大厨 , 他们谈饮食也谈“男女” , 写吃喝也写鸡毛蒜皮 。
鲍曼认为 , 在榜样-权威(example-authority)这组关系中 , 榜样的角色最重要 , 也是最被需要的 。 上世纪美国电视名厨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 , 虽也曾在法国蓝带烹饪学校进修 , 但她的作派似乎才是她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 柴尔德身高一米九、做饭时总是佩戴珍珠项链和细腕表 , 蛋液洒在灶台上 , 没关系 , 擦了就好;颠土豆时失手 , 只接住了一大半 , 没啥大不了 , 捡起来扔回锅里 。 她洒脱的性格 , 一时搞砸也无所谓的爽朗 , 给了美国观众“看 , 咱也能做法国大餐”的信心 , 这才是新型的“权威”和“榜样”吧 。 难怪 , 《烹饪基本技能》不如《随园食单》有吸引力 , 《简·方达健身手册》也比专业健身指南更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