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二 )


李翱拱手谢之,为什么要谢呢?在赞宁的笔下,自然是被惟俨这句话给唬住了,其实未必不是一个儒生文官的礼仪和客气。见这老和尚出语不凡,李翱也就省略了一切客套虚言,直接开口就问:“什么是道”?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就类似于今天的哲学三问,是至高至深的问题,而解答亦千变万化,从来没有统一答案——要说李翱有些刁难的意思,那也没错。
但是无论如何,开口就问,没有先客气一番,总是有失礼仪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老和尚也没给自己这个太守的面子啊,那我就问问你哲学方面的问题,看看你到底有什么高深的解答。注意李翱问的是“道”,从详细的佛道层面来说,“道”和“法”是两个领域的事情。不过世人一般不会过细区分,但是问道于僧,何况是个高僧,其实从学问层面来说,本身就带了一些不愉快的心理在里面——所以赞宁会说李翱“性褊急”。
不过在唐朝,禅宗已经崛起,原始佛教流派中滋生出讲究意会,不讲究苦修的一脉来,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佛教主流。换句话说,所谓禅宗,就是讲究个人根性上的“悟”,并不怎么待见学习、努力。而这种学习态度,求法方法,也就决定了禅宗在传法之时的“不肯多言”——惟俨就是其中代表。他在有僧人求教的时候,就跟他说你明儿上早课的时候问,到了时候,就把这人拉出来,你的问题呢,提出来,大家自己悟。授徒传法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李翱这心中愤愤不平地发问,自然是尽展其沟通技巧。
惟俨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白云!“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文章插图

话说完,你自己去悟,悟到了,是我指点有功,悟不到,是你根性太差。
李翱会不会悟道?按赞宁写的,那是“暗室已明,疑冰顿泮”——说通俗点,就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种含含混混的偈子,好像是说了什么,好像又什么都没说,你要把自身状况往里添加,才能得到自身的感受,也就是说,话说在这里了,如何配合你自己的提问,得到你自己的答案,是你自己的事。
李翱问的是“道”,那么老和尚的答案就可以看作是“道在天上,似白云自在缥缈;道在瓶中,如静水雍容淡定。”
李翱要是心里想的是仕途,那么答案就是“你自可如云纵天外,但现在却如水困瓶中。”
李翱要是心里想着那位姑娘而不得,那么答案就更合适了。
所以,不管你问的是什么,反正是自己给自己解惑,怎么能不悟?
这种话术如今还是流行得很,但是千年前就被佛道哲学用来忽悠信众了。
所以,你要说这句话到底写得怎么样啊?我也可以回答你:“云在青天水在瓶”,你自己去悟吧。
可惜这种答案,在逻辑严密的今天,不管回答什么问题,都是会拿零分的。


白云!“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