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中 , 使用方言、俚语等特色语言作为声音载体传达地域文化韵味、表现不同地域的生活细节 , 往往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 如《一个都不能少》荣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 《路边野餐》荣获第三十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金气球奖 , 都是成功案例 。 深入挖掘中国特色语言的声音载体效能 , 将加强影视作品的域外叙事能力 , 吸引海外观众 , 从而适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时代需求 。
发挥特色语言的陌生性 , 可以创造新奇体验 。 艺术的“陌生化”效果 , 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文化感染力 。 在中国影视的海外传播中 , 普通话作品占主体 。 在这一背景下 , 使用方言的优秀影视作品就对海外观众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 增强新奇体验 。 电视剧《山海情》有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 , 在海外观众如留学生群体中 , 方言版更受欢迎 。 究其原因 , 一是中国西北方言的陌生性带给观众独特的新奇体验 , 二是方言与故事发生地更为匹配 。
发挥特色语言的戏谑性 , 有助于拉近文化距离 。 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语言 , 不仅腔调独特 , 而且保留着大量俏皮生动的俚语乡音 , 营造出幽默效果与乡土气息 , 传神地表现活泼蓬勃的民间文化 , 引领外国观众更新“中国印象” 。 现代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字幕译制 , 特色语言的运用使字幕译制更贴近语源 , 凸显地域文化和特色风俗 。 比如《黄金大劫案》里的东北话“晒膘呢”的字幕翻译为:“Working on your tan?”“不想听你扯”的字幕则翻译为:“I don't have time for this crap.”得益于作品中特色语言的戏谑性 , 这些字幕翻译更加诙谐、口语化 , 增加了喜剧效果 , 拉近了文化距离 。
发挥特色语言的个体性 , 能够展现多种人物形象和多样生活面貌 。 以英语为例 , 许多并没有使用标准英语发音的影视作品很受欢迎 , 如英国电影《诺丁山》中除了标准的英音 , 还有美音和威尔士口音;美剧《破产姐妹》中 , 除了美式英语 , 还有带有东欧口音的英语 , 多种口音更加贴近不同人物 。 在外国留学生群体中 , 使用特色语言的中国影视作品也很受欢迎 , 比如《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乡村爱情》等 。 影视作品运用特色语言塑造出面貌鲜明的个体 , 呈现出鲜活生动的故事 , 有助于打破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某种脸谱化印象 。
发挥特色语言的地域性 , 能够创造共情效果 。 语言的标准性是一种追求 , 语言的地域性是其本色 。 无论中外 , 几乎每个人的语言都有地域烙印 , 不同地区的特色语言很好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和人物性格:仅从语音语调上 , 海外观众便能体会到东北人的直爽、苏浙人的婉约、两广人的务实 , 等等 。 据调查 , 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对中国地方语言影视作品各有偏爱 , 如俄罗斯留学生对《乡村爱情》《炊事班的故事》等使用浓郁东北方言的喜剧类电视剧情有独钟;而印尼留学生则更倾心于《怒火·重案》等粤语版本的影视作品 。
发挥特色语言的多样性 , 将创造更多艺术表现空间 。 特色语言的韵律美感、语调发音起到直接表达人物情感、深化故事主题的作用 , 多种特色语言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聚合效应 , 可以增强表演效果 , 推动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 比如《疯狂的石头》以重庆方言为主 , 结合演员本身籍贯 , 多种方言交替出现 , 剧中的人物性格和风土人情在方言的加持下逐一体现 , 放大了幽默元素 , 引发独特的喜剧效果 。 《秋菊打官司》中陕西方言则鲜明地体现了西北人朴实、倔强、执着的性格 , 在威尼斯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打动了各国评委和观众 , 让他们在酣畅淋漓的方言表达中理解了影片传达的故事和情感 。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语言|语感与幽默感
- 白菜#大数据看年货:全国备年货地图解锁各地最特色年味
- 西江苗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培训班在西江苗寨开班
- 述国亡诗$这是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诗,诗味很浓,不因语言的明白如话而味道索然!
- 老牛&刘叉的两首五绝,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果然是不凡才子
- 方言@特色语言的跨文化传播(五洲茶亭)
- 兵器#全长不过1米5的车战利器青铜戈,为何能成为中国最特色的兵器?
- 瓶窑镇!特色文创年货走红市场
- 思南#大红灯笼满枝头!临近春节 各地特色年货“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