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常馆#清代的翰林地位很高,但要是在此衙门任职,只能混日子熬退休了

明清两朝素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以此来看,翰林是当时读书人能拿到的最高文凭,比一般的进士地位要高。但是对于翰林有很多读者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这里以清代为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庶常馆#清代的翰林地位很高,但要是在此衙门任职,只能混日子熬退休了
文章插图
【 庶常馆#清代的翰林地位很高,但要是在此衙门任职,只能混日子熬退休了】明清时期,殿试之后新科进士们除了一甲三名之外,其他新科进士都要参加朝考,列一等(有时二等前列)者即可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深造,这些人称为“庶吉士”。未入馆者则归入候补队伍,由吏部进行铨选授予不同的官职。
庶吉士不是正式的官职,故没有品级也无俸禄,属于朝廷的储备人才。按例他们要在庶常馆学习三年,等到下一届朝考前还要参加一次考试,官方称为“大考”。
庶吉士通过大考就可以授予官职,一般都是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一类的低品级职务。如果没有通过大考,那么则要与下一届庶吉士一起继续留在庶常馆学习,要是成绩很差的,则要打回原形,重新归入进士候补,取消庶吉士的资格。
庶常馆#清代的翰林地位很高,但要是在此衙门任职,只能混日子熬退休了
文章插图
庶吉士在没有正式任职之前,其身份为翰林。按照清代的官制,庶吉士也有一部分人被安排在各部院任职的,少数人也会外放各省为知县。但以翰林任知县者,其仕途比一般的进士要好很多,更容易获得提拔。不管是在六部还是在各省任职,这些人都不能称为翰林官,通常冠以“翰林出身”四字。
只有在翰林院、南书房、詹事府任职的才是真正的翰林官。提到翰林院就要聊点题外话。清代和明代又有很大的区别。明代的翰林院和内阁是属于一个衙门的,而且品级也不高,为正五品衙门。所以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品级都为正五品,这是由于编制的问题。
顺治元年五月定鼎京师后,定翰林院为正三品衙门,并将翰林院归入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翰林院成为独立的衙门。
庶常馆#清代的翰林地位很高,但要是在此衙门任职,只能混日子熬退休了
文章插图
内阁与翰林院分立之后,翰林院依然是直接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中枢机构。不过二者的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为皇帝撰拟文书方面,“旨”、“敕”由内阁撰拟;翰林院撰拟的是祭祀、封授的册文。
更重要的是,内阁的日常事务在于办理本章,而翰林院的日常事务在于掌国史、图籍之事。这个职能的差异,使得二者的作用也就不同了。内阁由于办理本章,有票拟之权,对政治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翰林院相比内阁而言,其作用则要间接一些。
尽管清代翰林院的政治地位不如内阁,但却也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由于职掌文史之事,而备天子顾问,而成了中枢最高官僚的人才储备库。
翰林院之翰林官备受尊崇,清人朱克敬在《翰林仪品记》中说:
庶常馆#清代的翰林地位很高,但要是在此衙门任职,只能混日子熬退休了
文章插图
国朝仕路,以科目为正。科目尤重翰林,卜相非翰林不与;大臣饰终必翰林乃得谥文,他官叙资,亦先翰林。翰林入南书房,及为讲官、迁詹事府者,人尤贵之。其次主考、督学……翰林官七品,甚卑,然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
康熙十六年,康熙帝选调翰林官入乾清宫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行走本为陪侍皇帝读书、谈论学问之臣,但由于供职内廷,经常与皇帝在一起,并因之介入机密,以至于参与决策。
南书房不是一个正式的机构,入选之翰林其官衔也仍是原品。不过自雍正成立军机处以后,南书房参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有所降低。但是自康熙年间形成后,南书房一直存在到光绪二十二年,历二百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