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的力量来自手艺之外 。 ”《天工苏作》导演孙曾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 “所谓‘技也近乎道’ , 创作者不只要关注手艺的‘技’ , 更要关注‘技’背后的‘道’ , 这个‘道’是工匠精神 , 也涵盖文化、情感和哲思 , 关联社会、经济和时代变迁 。 ”如此创作思路 , 意味着新的角度、新的关切 , 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影像呈现 。
成为让世人了解非遗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学 , 另一方面掌握传统手艺的老师傅大都五六十岁 , 他们又很难融入现代模式 。 ”《天工苏作》中所讲述的新老传承问题 , 几乎是摆在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现实窘境 。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对徒弟要求颇高 , 她希望徒弟不仅把苏绣当成一门生存技艺 , 更是要当成毕生热爱去坚守 。 香山帮父子则折射出新老文化间的激烈碰撞 , 一代代工匠会随着时代变迁而退出历史舞台 , 如何不成为画上句号的一代 , 成为压在传承人们心头共同的重担 。
后继乏人 , 自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高深、出师难等原因 , 但不可忽视的是 , 当下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久积的隔膜 。 非遗艺术之精彩、非遗文化之精深 , 以及在高难度技艺之上的意趣和成就感 , 是许多人不曾了解和体会的 。 在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看来 , “纪录电影通过展现非遗的技艺和智慧 , 讲述非遗传承人的生动故事 , 让非遗文化的大门敞开 , 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和优势资源关注非遗、热爱非遗 , 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之中” 。
“镜头记录下的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 它也将成为中国人共有的记忆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纪君认为 ,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 , 电影传递的信息更加集中、生动且容易为观众接受 。 纪录电影可以记录和保存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细节及师徒传承 , 成为重要文献资源 , 也能用动人故事传播非遗文化、弘扬匠人精神 , 成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 ”
据悉 , 今年纪录电影《天工苏作》还将在海外上映 , 向世界展示“苏工”和“苏作”的时代价值 , 让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 同时 , 被河北省广电局列为2021年度优秀纪录片重点扶持项目的纪录电影《寻觅非遗》也即将与观众见面 , 并已签订欧洲发行权 。
(本报采访人员 牛梦笛)
【编辑:上官云】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非遗&山东文旅2021|省级非遗项目超过千项,叫响山东手造品牌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传统|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 非遗传承人|宁夏非遗传承人:刀耕不辍让皮雕技艺焕发新生
- |靖边非遗|靖边勾灯 从民间祭祀发展起来的舞蹈
- 剪纸艺术|“虎”佑中华!聊城两位女教师创作冬奥主题非遗剪纸作品,迎冬奥庆新年
- 福字#青岛年味儿 | 非遗剪纸进社区 巧手“变”福迎新年
- 宽城!排练非遗背杆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