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民间艺术墙上“生花”,美不胜收( 二 )


72岁的许达联是海南灰塑手艺人中的佼佼者:“正是因为觉得灰塑手艺人少,我才从平面壁画改做灰塑 。”
转行不易 。尤其是灰塑的制作,说起来寥寥数语,实则费时费力 。光是准备灰泥这一步就有很多讲究:例如为了提高黏稠度,灰泥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捂置;灰泥要经过夯打,才能保证既有一定的密度,又有较高的可塑性和柔韧性 。另外,灰泥的固化速度太快不利于塑性,太慢又容易损坏,所以灰泥的调配非常重要 。这些年来,经过反复的调比和配方的改良,许达联调出的料黏性强,即使是在外层做繁复雕饰,也足以支撑 。
灰刀在手里飞舞了50多年,许达联参与过许多项目 。文昌孔庙屋脊上的精美灰雕,就是他参与制作的,历经几十年风雨,如今依然栩栩如生 。
走在符家宅里,抬头望着宅子留存了百年的灰塑,许达联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灰塑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便自己已经年过古稀,还是要不断学习、琢磨,坚持练习,才能让灰塑跟上时代的审美,让更多的人了解灰塑、喜爱灰塑、传承灰塑 。
传承
海口中山路有一家骑楼建筑酒店,内部随处可见精美的灰塑和壁画 。这是许达联和朋友们的作品 。
当下,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许多人走进了城市,搬进了高楼,民屋壁画式微 。吴亚利感慨:“民屋壁画是文昌的历史传统名片,但外地人知道的却不多;曾经兴盛,如今也后继乏人 。”
珍宝应当被知晓和传承 。为此,文昌的非遗传承人创新地将创作从墙上搬到了木板上,方便移动和携带 。文昌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想了不少办法:举办展览;定期组织文化交流;在校园里设壁画基地,定期为师生们授课 。
当海口中山路上的酒店找上门时,许达联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他告诉海南日报采访人员,一直以来,民屋壁画的主要市场都在乡镇,怎样才能让更多人认识民屋壁画,进而传承保护好这门手艺?他希望通过这个城市里的项目,让民屋壁画走出乡野,走进城市,出现在像骑楼老街这样的网红旅游景点,让更多人看到民屋壁画的美 。
2021年4月,许达联在海口“898艺术村”开了工作室,一方面是承接项目,另一方面是作为文昌民屋壁画的展示平台 。
近年来,非遗传承人伍世东在接到一些大型壁画项目时,也会特意让高校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来做协助工作 。工作过程中,他会将文昌壁画技艺传授给大学生 。他相信,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民屋壁画今后会有更多的创意和发展空间 。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领略到民屋壁画的魅力,加入这一行,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