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为时代和人民画像:抗疫电影新坐标( 二 )


将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搬上银幕,对于共克时艰的国人而言是一次抚慰和治愈 。 武汉观众谢蕴含说:“我们无需在雨中奔跑,是因为有人默默为我们撑伞 。 ”
中国抗疫电影民族风格形成
纵观我国多部沿现实主义方向创作的抗疫题材电影 , 其内容通常是基于真实的故事片段,立足于各行各业对疫情的战斗与贡献,不仅为时代精神作注脚,也发挥了影片凝聚认同的动员功能 。 表达的情感内核 , 主要为人性的光芒、守望相助的温情、共克时艰的团结力量 。 这不失为区别于非典时期影视创作的一大突破:为时代和人民画像 。
抗疫题材电影脱离了单一的叙事视角和语境,赋予影像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承载民族印记的更深层意义 。
——传递希望
不回避创伤,但不从正面展示创伤,而是从传递温情和希望的角度折射疫情中的个体选择,是国内抗疫题材影片在情感基调上与国外电影的显著差异,也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基因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说,我们的抗疫影片总能看到一系列具体的意象,传递出象征新生的喜悦与希望 。 于是 , 就有了影片《武汉日夜》中小孙子送给病中爷爷那只收录了他歌声和话语的收音机,也有《穿过寒冬拥抱你》中多个具有仪式感的拥抱……这些烟火气和诗意兼具的片段,还原了并肩取暖的集体记忆 。
寒冬|为时代和人民画像:抗疫电影新坐标
文章图片

电影《武汉日夜》首映式上 , 一位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擦拭着眼泪 熊琦 摄
——人民视角
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电影创作,直抵观众内心的瞬间往往是以人民为视角的片段 。 例如 , 《凡人英雄》将故事焦点放在小人物身上,勾画出抗疫时期普通人的平凡日常和不平凡的力量 。 《中国医生》中的援鄂青年陶医生 , 起初无法忍受金银潭医院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 , 无法理解“麻醉科医生都能上急救台”以及“未经论证的诊疗意见” 。 他在战疫紧张的氛围和张院长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影响下有了换位思考、相互体谅的能力,从刚到武汉时的桀骜不驯,到面对病患的义不容辞,再到目睹生命离去后的勇担责任,他完成了个体的成长,也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
在平凡人的经历中挖掘可信可敬可爱的闪光点,展现每一位战疫平凡人的英雄底色,逐渐成为中国疫病类型电影的着力点 。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既以大见小,又以小见大,在非凡的事件中书写了平凡的人,又在平凡的人身上呈现出非凡的境界 。
寒冬|为时代和人民画像:抗疫电影新坐标
文章图片

电影《武汉日夜》首映式 熊琦 摄
——集体力量
抗疫题材影片击中观众心灵的背后,是现实中我们以中国速度率先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胜利密码就来自集体的力量 。
区别于好莱坞以光影营造和凸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国内疫病类型片吸收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集体传统 。 于是便有了影片《中国医生》中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的呈现:疫情当前,张院长超越了个人生命和个体利益的考量,他首先考虑的是集体战疫这场硬仗、是人民的安危,导致他几次漏接家庭电话,直到很晚才发现已经感染却没有床位的妻子 。
“《穿过寒冬拥抱你》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折射了中国人的某种‘一体化’ 。 ”尹鸿说,影片对国家统一指挥、全面部署、联防联控,以及物资调配、人员排查等抗疫内容进行记录,完成了一次蘸满民族记忆、颇具文献价值的艺术化叙事 。
对人类文明反思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