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的专业?未必就是我想要的 , 我得再看看;
就这样干一辈子?未必就是我想要的 , 我得再看看;
从此待在这个城市?未必就是我想要的 , 我得再看看;
和眼前的恋人共度一生?未必就是我想要的 , 我得再看看;
生娃 , 做爹妈?不是我现在想要的 , 我得再看看;
我不想被困住 , 或许现在看起来很失败 , 可是我还是想要过自己想要生活 , 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全球化的交融 , 发生在美国、北欧的事情 , 也正在中国上演着 。
“我和她爸爸从小城市考到北京很不容易 , 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看重 , 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 毕业去英国留学 。 本想着她这一路比我们走得更高更远 , 可事与愿违 。 回到北京她找了一个艺术类工作 , 一个月税后1万元 , 还说这就是她想要的 , 她觉得舒服的就是好的 。 我真觉得自己做父母好失败 , 说不出口 。 你知道吗?乡下亲戚的女儿从小哪儿有这样的条件 , 可是为了不在流水线上打工 , 硬是靠自己考上本科 , 现在金融机构里混得风生水起 。 我想不明白 , 这到底是我们养育孩子出了问题 , 还是‘穷’反而能推动人更想往上走?”一位海淀区的母亲无奈地反思 。
父母希望孩子早点成功 , 孩子忙于对自我探索
上一代人依然保持着早一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 早一点占领资源收获成功 , 进而担负家庭责任的念头 , 而这一代年轻人则在个人自由、个人感受、个人幸福上倾注更多:我想要活出我自己来 。
阿奈特采访过一位叫伊恩的22岁年轻人 , 他尽管知道当采访人员一年挣得比父亲做医生少太多太多 , 但还是选择新闻工作 , “如果我能完全享受生活中所做的 , 我就比我爸富足 。 ”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 , 不似上一代人对工作的态度 , 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和光宗耀祖 , 而是为了确认“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 , 他们对工作都有一份更高的预期 , 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才能、兴趣发挥出来 , 渴望与“火花”相遇 。
但是 , 父母们无疑也要为这样一份改变承担责任 。 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正是这一代一代父母通过努力不断地为孩子们创造出更好的经济环境 , 也创造着更加开放、更关注人的意义和自我实现这样的文化氛围 。
但是 , 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时代差异带来了观念上的强烈冲撞 。
阿奈特回忆十几年前的一件旧事 。 “我在提出‘成年初显期’这个概念时 , 时代周刊告诉我的出版商——哈佛大学出版社 , 他们想做一期关于这本书的封面报道 。 我当时很激动 , 没想到出来的这篇报道极其负面 , 令我吃惊 。 封面照片是一个小伙子 , 穿着礼服衬衫和裤子 , 坐在一个沙盒里——‘他们靠父母养活 , 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 , 伴侣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就是长不大’ 。 文章基本上是在表达对年轻人缺点的悲叹 , 引读者嘲笑他们比父辈和祖父辈花更长时间才步入婚姻殿堂 , 为人父母 , 做全职工作 。 ”
国内的吴波博士在《我们这样长大成人:青年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中国年轻人中的“成年初显期”进行考察 , 她也发现 , 上一代父母与下一代年轻人之间正在呈现出重重矛盾 , 传统观念中的担负家族责任、传宗接代思想与20多岁的年轻人追求个人幸福和独立的探索之间经历着焦灼与PK 。
面对这样一段难以安稳和确定的阶段 , 父母们常常是难受的:总也看不见孩子真正长大成人 。 心理学家们安慰父母 , “年轻人在利用这段自由的时间探索 , 这是一种聪明 。 ”阿奈特表示 。 更多心理学家把这些探索归纳为对爱情和亲密关系的探索 , 对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探索 , 对世界看法的探索 , 他们在被成年人身份和责任束缚之前 , 渴望拥有更广阔的人生经验 。 过去的人们很少面临这个阶段 。 在脱离父母监控 , 和成为担负责任的成年人之间 , 时代给了这些年轻人难得的自由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