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朐微刊】张铭璇:春节( 二 )


至于灶神形象 , 《后汉书·阴识传·弟兴》援引《杂五行书》曰:“灶神名禅 , 字子郭 , 衣黄衣 , 夜被发 , 从灶中出 。 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 , 宜市猪肝 , 泥灶 , 令妇孝 。 ”从上述记载来看 , 灶神并非火神祝融 , 而是一位普通神祉 。 试想 , 若是火神祝融 , 面对家家奉祀 , 岂有分身之术?可见灶神乃是一家一个的普通小神 , 所以才有年终上天言事 , 参加灶神大会之说 。
关于祀灶时间 , 北方地区多是腊月二十三日黄昏 , 南方一些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日黄昏 。 据说此俗起源于中原地区 , 汉代灶祀均为腊月二十三 , 至东晋 , 汉人南迁改为腊月二十四 。 其因是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 , 乌鬼廿五”的说法 , 其意是官宅辞灶在腊月二十三 , 民宅辞灶在腊月二十四 , 而“乌鬼”指侵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 , 他们凭借骑射之功 , 迫使晋朝官民南迁 , 受汉人影响而祭灶多为二十五 。 根据现有祀灶日期而断 , 二十三辞灶者乃是中原遗俗 , 或是官宅遗韵 , 保留了原汁原味;而二十四辞灶者乃是迁徙南方的贫民百姓 。
山东半岛和苏北地区因处中原东陲 , 受北方民族驱逐较差 , 所以海岱之间民俗保留了腊月二十三辞灶习俗 。
宋代文人范成大有《祭灶》诗 , 专记南方辞灶:“古传腊月二十四 , 灶君朝天欲言事 。 云车风马小留连 , 家有杯盘丰典祀 。 ”“猪头烂熟双鱼鲜 , 豆沙甘松粉饵圆 。 男儿酌献女儿避 , 酹酒烧钱灶君欢 。 ”“婢子斗争君莫闻 , 猫犬触秽君莫嗔 。 送君醉饱登天门 , 勺长瓢短勿复云 。 ”其辞灶时间便不是腊月二十三 , 同时表明“女不祭灶 , 男不拜月”习俗宋时已有 。 其中“婢子斗争”实指妻妾争风吃醋类家中丑事 。 如果是这种事都怕汇报的话 , 古时家庭除了“庶人一妻”之家 , 凡富裕家庭几乎都有妻妾 , 那么祭灶者都会害怕灶君多言 , 难怪古人祭灶要以糖、酒谄媚灶神 , 盖由此因也 。
根据齐鲁民俗 , 腊月二十三的辞灶仪节是提前买下“糖瓜”、柿饼、软枣 。 糖瓜 , 又叫“麦芽糖” , 加糖较甜 , 色如白面 , 寒冬腊月时节存于寒室之中 , 以免遇热融化 , 粘成一体 。 以粘糖供奉灶君 , 目的是让他“嘴甜” , 上天言事 , 多说好话 。 及至辞灶日之黄昏 , 将糖瓜、柿饼、软枣以瓷碟盛之 , 供放厨房灶王神像之前;另舀清水一碗 , 撒入麸皮少许 , 置放供桌之下 , 以备饮灶马 , 将秆草(黍秸)剪短 , 盛于瓢中 , 置放供桌之下以饲灶马 。 然后焚香三炷 , 擎香祈祷:“今日腊月二十三 , 辞送灶君去上天 , 软枣柿饼糖瓜甜 , 玉皇面前多美言……”嘱其“上天言好事 , 回宅降吉祥” , “不管是金银财宝 , 还是人丁童子 , 尽管带回家……” 。 然后插香入炉 。 焚香之中 , 添水两次 , 添酒两次 , 意为三献 , 并观三炷香哪炷烧得快 。 中间快 , 两边慢 , 叫“元宝香”;两边快 , 中间慢 , 叫“宝塔香”;从一边递升的由低到高形 , 叫“步步高” 。 待其香满 , 便将叠好的(烧纸)钱粮三份点燃 , 燃毕 , 奠茶水 , 跪拜磕头 , 并点燃喜钱分烧灶房门口和大门口 , 意为灶神出门 , 顺利上天 。 或许远古辞灶 , 扎制纸马焚烧 , 称为“发纸马” , 现在只以焚烧钱粮(烧纸)代替 , 仍称“发纸马” 。 当分烧灶房门口、大门口喜钱时 , 早已备好的鞭炮便由孩童点燃鸣放 , 然后家人分食供品 。 这便是海岱之间俗谓“过小年” 。 此后几天 , 直至春节之前 , 作为上天委派监察人间善恶的灶神上天言事 , 参加例会之机 , 人间便暂时摆脱监督 , 无所顾忌 , 加之诸凶神恶煞临年懈怠 , 可以为所欲为了 。 因而许多地方民俗有借此机会突击办婚嫁喜事者 , 认为是百无禁忌 , 名曰“乱岁日” , 均可“赶乱” 。 其实这是人们自我宽解之辞 , 临年婚嫁 , 家家都忙 , 即使至亲好友 , 也无暇去赴宴吃请 , 相对于一向贫寒之家而言 , 此时婚嫁 , 目的是节省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