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托&如何理解尼采哲学中的虚无主义?( 六 )


电影《都灵之马》(2011)剧照。
一旦尼采由于精神错乱而陷入无助的状态,其人、其作品与其声誉就全都交由他的妹妹来照管。她与另一些人擅用编辑的自由来处理尚未出版的作品(乃至某些已经出版的作品),由此他们的编辑工作就丑闻缠身。“尼采的生平与著作遭受了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中最严重的伪造。”歪曲、遗漏、欺骗性的添加、虚假的结构让这部文集大为逊色;直到现在,这些文字才通过最为耐心的文献学工作而获得了改善,诸多文本、信件乃至尼采的生平年表才被恢复成它们真实的次序。人们必须承认这是暴行,而根据学术的观点,这些伪造完全是不道德的。
不过,我相信,对于我们有可能在尼采当前的论著或被清除谬误后的论著中发现的哲学来说,这些复原工作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伊丽莎白·尼采主要是在涉及她与她哥哥的关系的部分做出了带有诱导性的篡改;她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形象是尼采的知己以及第一个理解了尼采最阴暗思想的人。她随处篡改尼采的文本,以便于按照她理解的方式来拯救她哥哥的美好声誉,而这则会不时地让尼采显得是在倡导他其实颇为蔑视的学说。她篡改的从来都不是哲学的学说;事实上,她对哲学观念仅仅具备孩童般的理解力,而且她也不认识懂得曲解哲学的人。即便她对文本的干预(连同彼得·加斯特[Peter Gast]与其他人的干预)要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大,但在我们阐释尼采的哲学时,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却几乎是可以忽略的。正是在这个方面,这些松散结合的格言、断片和短文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对尼采有利的。他的主题思想反复出现,以至于根据他作品中随意挑选出来的任何样本,几乎都能重构他的哲学整体。
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的记忆贮存于蛋白质的分子之中,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都存在这种蛋白质分子,且数目巨大。这些分子具有引人注目的幂等性(idempotency),即精确复制自身的属性。根据这种理论,相同的信息被贮存于全身的各个位置,所以即便有一个部分被摧毁,我们的记忆仍然可能完整无缺,我们就会继续将之与我们自身相整合。这种蛋白质分子的丰富性与幂等性,几乎可被视为生物恰巧造就的一项避免自我毁灭的保障。尼采那些数量过多,却又古怪地进行重复的格言,恰恰就是以相同的方式来处理相同的问题,在我看来,它们也会产生这个相同的结果。新的作品有可能被发现,旧的作品有可能被复原,但很难设想它们将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哲学——它在任何本质的方面有别于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考察现有的尼采文本而发现的哲学。
原文作者丨[美]阿瑟·丹托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申婵
导语校对丨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