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他们在阅读中化解孤独重拾自我 老年书乡的苦与乐( 二 )


62岁的金艺琳坦言:“线下活动比线上活动更吸引人,更有亲切感,更能改变人。”去年,金艺琳成了朗读剧《麦琪的礼物》的女主角,之后她又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性格内向的她从没想过自己有这样的胆量。老人们带着这些演出进学校、进社区、进书店,把对生活的热爱也带到了各处。
困境为了读书奔波几十公里线下的读书活动可以为老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缺乏固定的阅读空间是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调查显示,线下老年阅读活动的开展场地通常是不固定的。老年阅读组织往往缺少经费,临时租赁的线下空间往往比较小且相对简陋,只能对老年人开放比较少的名额,大量有需求的老人“一票难求”。66%的老年人表示经历过为了参加活动,奔波很远的路程;55%的老人遇到过活动地点偏僻,公共交通不便的情况;53%的老年人因活动名额有限,需要抢票才能参加。
对于未来开展线下老年阅读活动,老年人期待最多的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固定的老年活动空间”,其中“非常希望”的比例达66.7%。大家理想中的老年线下阅读空间应该是环境优雅整洁,能够提供卫生间,拥有舒适的座位,且地点固定、公共交通方便等。
一位老人告诉采访人员:“我们小时候都有少年宫,老了以后就是‘老小孩’,想找个能看书的地方,和同桌的你、初恋的人见个面。”
对于这件事,银龄书院创始人薛晓萍也感同身受。银龄书院创办15年了,始终没找到自己固定的“家”。“老人们和发小、老战友见一面少一面,但没有适合老人的地方,我们到咖啡馆喝咖啡并不招人待见。”薛晓萍说,曾有店主非常坦诚地对她说,年轻人拿着电脑、iPad渲染了时尚气息,而老年人没法渲染气氛。
很多老人的读书笔记字迹漂亮、感想丰富,积攒下来已有成千上万本,他们还有很多藏书故事,这些都需要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展示。
因为没有固定场所,老人们只能到处“打游击”,“热爱阅读的老年人群,为了参加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常常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方,这对于年龄比较大、不擅长开车的老年群体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薛晓萍说,由于都是临时约定的阅读空间,老年线下阅读活动也可能因为疫情、会议等取消,这是老年阅读活动难以常态持续化的主要原因。
多位活动参与者都表示,四处奔波已成为其日常,“我们在顺义参加活动,早上4点就起床了,赶头一班地铁、公交车,还要拉着装有书籍和朗读剧表演用品的箱子上下车。”金艺琳说。徐心红等老人排戏练习的场地也都是临时找的,南三环马家堡的大峡谷凯德Mall商场五楼、百万庄图书大厦地下一层、饭店包间都去过。
地方远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地方并不愿意把场地租赁给老年人使用。有的租赁方曾表示:“我是产权人、租赁人,老人摔个跟头、磕碰一下,到底是谁的责任?”
建议城区腾退空间设立老年阅读室北师大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教授何其聪表示,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更应该关注老年人阅读活动开展的实效和障碍,回应北京市老年阅读群体的诉求,优化北京市老年阅读活动推广机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典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何其聪建议各地从街道和社区闲置腾退空间入手,以城区为单位,开设专门的老年阅读空间,保障老人能在距住所不超过10公里且公共交通方便的地点参与老年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也应该针对老年读者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
再有,应充分发挥实体书店“多、活、广”的特点,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实体书店开辟部分时段,满足老年阅读的品质需求:北京老年人具备比较高的消费能力,他们对于阅读空间的优质环境、舒适度都有一定要求。从现有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理想中的线下阅读空间与中等水平以上的实体书店环境是匹配的。老年阅读最优时段为工作日的白天(10:00-12:00,13:30-15:30),这恰好与成年人(周末)和青少年(课后)的阅读时间错开。如果实体书店愿意错峰开设老年阅读活动,可以达成书店引流和老年阅读共赢的局面。为鼓励实体书店,政府应承担撮合工作以及租赁费用,为活动成效显著的实体书店给予“北京老年阅读基地”授牌并给予奖励。这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老年阅读缺乏稳定空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