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来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二 )


《满庭芳》
浮世纷纭 , 難言繪事 , 幾希净硯清魂 。 满塘凋敝 , 無處覓荷萍 。 華夏春秋本色 , 憑誰寫 , 氣韵形神 。 抬頭望 , 豫州畫客 , 尚留一芳芬 。
从诗中可见万教授对来州画作的肯定 。 崔来州是长安画派的传薪者 。 他的写意不仅描绘了一幅幅深刻的历史画卷 , 也能刻画细致的写意小景 。 他的笔墨不尚雕琢 , 务求真实质朴自然浑厚、古拙凝重 。 那些平凡景物经过他的刻画 , 便能显得十分有趣和耐人寻味 。
崔来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榴金图》68cm*137cm纸本
3.崔来州的艺术创作
崔来州的创作题材和笔墨与师承、取法有关 , 也与自己的观察、经验和思想倾向相关 。 八大山人以白眼小鸟示人 , 齐白石以菜根清味为乐 , 都体现了他们自身对某种题材的特殊理解与偏爱 。 换句话说 , 画家选择哪种题材作为自己的突破口 , 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 , 往往是一种基于传统挖掘与自身认同的主动选择 。 这在崔来州身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 崔来州画牡丹 , 取吴昌硕的苍浑淋漓 , 兼用任伯年的清雅生动 , 追求表现方法和效果的多样 。 比如《花月正春风》 , 就兼用线描、没骨、点染、设色等手段 , 强化疏密、虚实对比 , 令人耳目一新 。 崔来州喜欢画藤 , 在这个题材上 , 他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 他继承了前人笔墨语言 , 但他也有自己的特点 ,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大写意笔法达到精准造型 , 言简意赅;
二是铺墨、皴擦、设色、留白相得益彰 , 虚实相应;
三是紫藤的姿态多端 , 可点醒画面的意境;
四是注重环境的描绘 , 达到情境融合 。
崔来州在笔墨语言的创新之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笔墨形式上 , 运用长线阔笔 , 纵横淋漓 , 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二、在笔墨内涵上 , 线条具有金石气息 , 真正做到了沉着而又痛快 , 放纵而又收敛;三、在笔墨形象上 , 更加概括和凝练 , 往往使用简洁的笔墨就能概括物象的特征 。 崔来州的创作是社会的需求 , 更是个体的自由 。 他的作品有着强烈又独特的个性、气质、风格、修养 , 极具生命力 。 在他的写意山水中国画创作中 , 精神之气以意韵求之 , 自然之气以笔墨求之 , 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 令人感受到内在的大气 。 《志向》是崔来州描写太行山建设者的画作 , 巍峨的山头树立起了塔吊 , 高屋建瓴 , 红色工装在山下奋力攀登 , 意匠深厚紧扣时代脉搏 。
每个时代都有画家在突破前人上进行着不断尝试 。 八大山人朱耷是一位充满孤高、悲愤气质的艺术家 , 他的山水虽然具有艰苦朴素的特点 , 但并没有对山水形象进行简单理性的把握 。 八大山人的画是自由奔放的 , 下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与否都反映出八大山人瞬间的直觉判断 。 曲折发展起伏的山石结构形态不类常形 , 是在“超以象外”的高度进行加工技术提纯后的丘壑形象 , 真正相似的本质是在“相似与不相似之间”获得的 。 傅抱石先生说:“由于时代变了 , 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 , 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赋予新的生命 , 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 , 让我们的笔墨有效地表达我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 换句话说 , 就是不能不发展 。 这也说明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必然性 。 齐白石老先生在20世纪这个发生巨大变化和发展的时代 , 先知先觉地总结了东西方绘画的本质和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 说道:“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太似则媚俗 , 不似则欺世 。 ”李可染先生率先走进大自然 , 在古人“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的基础上 , 李可染先生总结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画艺术 , 提出了“可贵者胆 , 所要者魂”的艺术见解 。 这里李可染所指的魂就是作品的意境 , 也是艺术家自身灵魂的迂回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