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一幅生动的年俗长卷( 二 )


【传统|春节:一幅生动的年俗长卷】民国政府为了用公历替代传统历法采取了很多措施 , 曾经一度禁止百姓过旧历新年 , 1929年到1933年之间 , 春节曾随农历一起“被打倒” , 1929年 , 湖南《国民日报》还专门出了一期名为《打倒正月初一》的专号 。 由于公历元旦是舶来品 , 没有任何民俗内涵 , 而农历春节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 , 民俗事象丰富 , 因此老百姓对政府的禁令并不买账 , 照旧过自己的春节 。 所以在1934年年初 , 国民政府也停止了强制废弃农历的举措 。
“过了腊八就是年”
“大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 为了过一个好年 , 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 进入腊月 , 也就进入了“忙年”的阶段 。 人们忙着清洁扫除 , 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 , 忙着购买带给家人的礼物 , 年节也因为人们的忙碌而显得生机勃勃 。
萧放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讲解说 , 腊八是年节的起点 ,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 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 , 吃完腊八粥 , 便意味着进入了年节阶段 , 因此腊八粥又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之说 。
腊八过了是小年 。 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 , 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 民谣里有“二十三 , 祭灶王”之说 , 这一天 , 人们要祀灶 , 给灶王爷供奉糖瓜 , 送灶王爷上天换岗 。 送走灶王爷 , 人们就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地迎新年了 , 因此民谣有“二十四 , 扫扬尘”的说法 。 扫尘是人们年终除旧迎新的仪式之一 , 具有时空净化的象征意义 。
在“二十五 , 磨豆腐”的民谣声中 , 人们进入了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 。 豆腐因为有“兜福”的谐音 , 寓意美好 , 因而成为家家户户年夜饭的必备食品 。 另一种全国共享的年节食品是年糕 。 过年吃年糕有“年年俱高”的寓意 , 是人们对于“一年比一年好”的愿望的祈祷 。
“二十七 , 洗疚疾” 。 忙完了年节食品的准备 , 人们就要沐浴斋戒 , 准备迎接新年了 。 岁末进行人体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 , 沐浴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七、八日 , 禁忌腊月二十九日洗澡 。 除了沐浴之外 , 岁末还一定要剃年头 , 干净过年 。 旧俗禁忌正月里理发 , 直到“二月二 , 龙抬头” 。
清洁沐浴之后 , 人们就要装点门庭 , 所谓“二十八 , 贴花花” 。 贴花花 , 包括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 。 当春联、窗花贴满千门万户时 , 年节的高潮也就到来了 。
寓意美好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年节中的重中之重 。 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 , 就有了年夜饭 。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全家人的团圆聚餐 , 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 传统年夜饭的菜肴充满美好的寓意 , 饱含对未来幸福的期待 。 因地域文化不同 , 年夜饭也有所差异 。 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中有两道菜肴必不可少:一条头尾完整的鱼 , 象征年年有余;在南方俗称“圆子”的丸子 , 象征团团圆圆 。 在闽南地区 , 许多食物特地为过年而做 , 不可缺少而且不可不吃的有:韭菜 , “韭”与“久”同音 , 寓意年寿长久;豆腐 , 与“兜福”“都富”谐音;萝卜 , 在闽南逾中叫“菜头” , 与“彩头”谐音 , 寓意好兆头等 。 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里必有荸荠 , 谐音“必齐” , 意思是全家人一定要整齐 。 北方年夜饭要吃饺子 , 南方则要吃糍粑或年糕 。
吃完年夜饭 , 长辈还要给晚辈发压岁钱 。 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平安度岁的祝福 , 其象征意义远超实际价值 。 年夜饭后 , 各家都要闭门守岁 。 全家人围在火炉旁 , 拉家常 , 谈天说地 , 一直聊到五更天明 , 迎来新岁 。 人们在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 , 这种形式叫作“守岁” 。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 , 其目的是祈求长命 。 在古代 , 守岁是为父母或家中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 , 因此一般人都会坚持守岁 。 如今这种习俗仍然普遍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