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为什么说中国园林是活的( 二 )


我们的艺术家所致力追求的 , 正聚焦于此 。 该书结合了许多园林设计的“活”的样板 。 比如 , 从“废园”到“燕园” , 唐克扬曾为此专门写过一部作品 , 燕园之成功 , 很好地运用了“借景”的布局 ,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向所重视的 。 唐克扬对中国园林的建造历史 , 苏州园林史、以及园林设计者如梁思成、刘敦桢、王澍等亦多有讨论 , 作品在随想般的驰骋里始终贯穿了内在的联系 , 气韵不断 , 条理自成 。
该书对贝聿铭作品作了重点分析 。 现代都市基本没有古代园林建造的空间条件 , 也很难与周围环境形成相互呼应的和谐效应 , 贝聿铭的现代建筑是21世纪的 , 但在时间感上要表明传承 , 所以 , 设计突出了“一种有乡土风格的素静(窗格)图案” , 或者重复利用的几何图形 , 圆中有方 , 方中有圆 , 连马路灯具、楼梯栏杆、桌椅陈设都有这种重复 , 或者高度统一的色彩:室外的白、灰、花岗石本色 , 室内的白、灰和木材本色 。 中国园林的意匠 , 从空间、布局到感性 , 由大到小 , 由结构到细节 , 都成了可以抽象分离出来的对象 。 苏州博物馆的选址因借了北面传统园林的地脉 , 遵循了建筑与环境的园林法则 。 博物馆本身是一种脱胎于西方概念的建筑类型 , 与中国园林的旨趣相去万里 , 而贝聿铭借助于“看与被看”尽力弥补两者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别 。
【传统|为什么说中国园林是活的】这部作品讨论的对象是园林 , 目的是“活” , 不过 , 唐克扬的视野实际上并不局限于园林 , 可以说是从宏大的角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道 , 而在落点上是悄然放置于视觉艺术的观看之道 。 园林的空间与语境已然发生了变化 , 但它所表达的意境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视觉反应中得到留存 。 在德累斯顿 , 唐克扬意识到:“园林 , 或者今天园林化身而成的博物馆 , 本身就含有某种不确定性 , 这种不确定性是展览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 一切仍和‘看与被看’有关 。 ”在此后的10余年 , 从德累斯顿到东莞茶山 , 《活的中国园林》逐渐清晰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