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天才的光环下面,其实是一个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二 )


后来,王阳明还是一如王华所希望的那样开始步入了仕途,而在他就任兵部一个小科员的时候,朝廷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当时的满朝文武和大太监刘瑾的斗争。这一场斗争最终以官员的失败而收场,而刘瑾自然是不依不饶地要对之前对自己“下黑手”的人进行清算。
而王阳明,正是其中一员。
刘瑾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欣赏王阳明父子之才,也曾一度想要收买这二人。但是,王华的气节较王阳明有过之而无不及,怎么可能屈从于太监刘瑾?这样一来失算的刘瑾就恼羞成怒,暗派杀手在王阳明去龙场的赴任路上击杀他,而机智的王阳明则是靠着假装跳河自杀成功地躲避了杀手的追杀。
应该说,刘瑾对于王阳明一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自从刘瑾将王阳明“赶”出京城以后,王阳明的一生就再也少有在京任职,而是始终拖着一副病躯奔波在剿匪与平定宁王之乱的路上。
他的一生,着实不易。






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天才的光环下面,其实是一个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文章插图

三、信念的折磨。众所周知,王阳明最终的目的还是想要当圣人,为此他甘愿付出一切代价。但是令他所绝望的是,圣人之路却似乎遥遥无期。
为了成为圣人,他学习过辞章书法,也痴迷过佛道之学,也曾研究过兵法,甚至于还亲自跑到居庸关等地实地考察。
然而,经历了这种种努力后,圣人之路还没摸着门道,自己却已经是碰的头破血流,先是经历了牢狱之灾,后又面临追杀之祸,接着又是龙场恶劣至极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王阳明的心很痛,尤其是在龙场的时候,他的压抑几乎到了顶峰。
当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是求索之后却依然是一无所获!
不过,艰难困苦有时候能打到一个人,但也同样能成就一个人。身处龙场的王阳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直在琢磨着一件事,那就是“圣人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又会怎么做?”
这种换位思考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动力,而一再的坚持与参悟也终于给了他一朝突破的契机。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位躺在石棺中的青年突然坐了起来,欢呼不已。
那一刻,他终于悟到了“心即理”,彻底地与朱熹理学分道扬镳;那一刻,他也才终于完成了心灵的救赎,终于摸到了通往圣人之路的门槛。






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天才的光环下面,其实是一个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文章插图

终王阳明一生,其实疾病、仕途这二者始终困扰着他,但是,在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却再也没有将这二者视为自己人生的羁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王阳明在已经是功成名就,已经是学术有成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而是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实践自己的学说、来升华自己的理论。由于自己的理论为当朝者以及朝中高官所忌惮(当时朱熹理学乃是官方正统学说)、由于自己的功劳等等被奸臣所嫉妒,导致他的人生路更加坎坷,可王阳明却依然不为所动地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去走好每一步,这也让他对于自己的“致良知”等学说更加的自信。
关于王阳明,还有很出名的一点就是他极爱讲学,即便是在军务繁忙、大战在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将之放下。在他看来,越是这种时候,越是磨练一个人的时候,越是修心的最佳时间。所以也就有了王阳明一边指挥大战,一边讲学的奇怪场景,而在捷报传来之后,王阳明在得知喜讯后依然转身不动神色地继续讲学。这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言传身教,对其弟子的影响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