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白瓷盖碗会烫手的3大原因,一个比一个乌龙,难怪泡不好茶( 二 )
所以,要掌握正确的握盖碗手势,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其实,学会正确握盖碗,很简单。
将用于泡茶的那一只手,手指打开,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握住碗沿。
食指在上,自然地搭在盖钮上,起固定作用。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大拇指和中指触碰的是碗沿,而非碗身。
如果直接去摸碗身,无疑是隔着轻薄的碗壁去感受沸水的温度,不烫手才怪呢!
这样的“三指握碗法”,轻轻松松,就能把盖碗端起来,且不容易烫手。
同时,也能保证出汤速度,避免闷出一杯太苦太涩的茶汤。
文章插图
《4》
第二,盖碗的器型不对。
市面上的盖碗,五花八门,各有特点。
想要在其中挑出一个最称手、最实用的,一要看碗沿,二要看厚度,三要看容量。
这里,不得不再次说到自己的心头好——平常出镜率最高的大肚盖碗。
之所以对它喜爱有加,这么多年下来都没有厌倦,正是因为用着顺手。
首先,它的碗沿宽阔,能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
而有些碗沿较窄,或是压根没有碗沿的盖碗,用起来十分吃力。
沸水的热量,难以顺着碗沿顺利散发出去,而是大量集中在了边缘。
这时候去端盖碗,必然是滚烫无比。
可若是没有及时端起来,又会影响出汤时间,进而影响茶汤的口感。
【 岩茶&白瓷盖碗会烫手的3大原因,一个比一个乌龙,难怪泡不好茶】所以,宽碗沿的设计,在注水泡茶时,有利于手指顺利提起盖碗,减少烫伤的风险。
文章插图
其次,它的泥料轻薄,重量也恰到好处。
即使像是我们这样,手腕力量较小的女性茶客,也能轻松掌控,运用自如。
反观泥料厚重的盖碗,虽看似隔热,却不散热。
握在手上的时候,只觉得厚实而笨重,并且整个盖碗都是烫的,只想快快把它丢出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能静下心来,好好泡一杯茶?
能拿稳,并且顺利出汤,就算是极有定力了。
文章插图
最后,它的容量在110毫升左右,是标准容量。
这样大小的盖碗,不管是泡散装的白茶投5克,还是泡袋装8克一泡的岩茶、5克一袋的红茶,都是极标准的。
把干茶投入盖碗,注入沸水,便是黄金茶水比例,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宜,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味蕾。
不论是一人独饮,两人对饮,还是三人互饮,都能满足。
至于那些容量偏小或是偏大的盖碗,为了保证口感,还需要再调整投茶量。
这样看来,繁琐了不少。
既然有最佳的选择,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文章插图
《5》
第三,注水量不对。
面对一个盖碗,很多新手对注水量的把控,往往也很迷茫。
心里一边想着,倒多少水才够?一边提起水壶注水。
可惜,手和脑子的反应速度是有延时的。
有些时候,大脑告诉你可以停止了,手上动作却慢了几拍。
由此,导致注水太多,满碗都是沸水。
当盖上盖子,茶汤更是满到溢了出来。
此时此刻,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硬着头皮,忍受滚烫的温度,把盖碗提起来,出汤。
文章插图
一种,则是等待温度下降后,再出汤。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茶叶会延长浸泡时间,变得很浓郁很重口。
- 辞职书&书法高手用“启功体”写辞职书,清刚劲秀,笔法精妙,字字精彩
- 美协&画家张顺平——构图气势恢红,风格厚重大气
- 秀儿&学霸VS学渣画画,一个惊艳了观众,一个惊吓了老师,秀儿是你吗
- 四大美女&当代实力派著名画家彭书春——山水作品欣赏
- 贵族血统&5种姓氏,可能是“贵族血统”,祖上是平民还是贵族一目了然
- 趣味性&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的下联太经典,和珅直接跪了
- 虎年&虎年到 !老虎雕塑街头给你送福啦!
- 美术老师&美术生在画室藏泡面,老师差点找瞎了眼,是给泡面穿了吉利服?
- 虚拟世界&展现了现代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糟糕的14幅讽刺插画
- 民主促进会&鲁迅的亲弟弟有多牛官至副国级,鲁迅也无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