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在非遗中过新年|年画:乡村手艺人的笔墨丹青( 二 )


绵竹木版年画与地方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 , 仅张贴就有许多规矩 , 不能违背 。 画中种种图像亦有不同的象征与解释 , 和图像一起反映或呈现在各种民俗仪式中 。 明清时 , 除神佛题材外 , 绵竹木版年画中已大量出现戏曲题材 , 绵竹的画师根据川剧剧目绘制年画 , 创作出《白狗争凤》《五子告母》等作品 。 从体裁论 , 绵竹木版年画有“红货”和“黑货”之分 , “红货”是指彩绘年画 ,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 。
滑县|在非遗中过新年|年画:乡村手艺人的笔墨丹青
文章图片

年画(图源自CFP 央广网发)
朱仙镇木版年画
河南省开封市位于豫东平原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 北宋时距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朱仙镇就已有了木版年画 。 明清两代 ,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 , 作坊最多时达三百余家 。 清末民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始衰落 , 大多数作坊迁回开封市内 , 于是开封又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中心 , 城内出现了“天成”“云记”“汇川”等名噪一时的老字号年画作坊 。 1949年后 , 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 , 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 , 以矿物、植物作原料 , 自行手工磨制颜料 , 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 , 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 , 久不褪色 , 构图饱满匀称 , 线条简练粗犷 , 造型古朴夸张 , 艺术风格独特 。 年画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 , 种类繁多 , 形象生动 。
滑县|在非遗中过新年|年画:乡村手艺人的笔墨丹青
文章图片

雕刻工艺(图源自CFP 央广网发)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 , 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 , 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 , 故以桃花坞为名 。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 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 , 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 。 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 , 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 , 并流传到国外 , 日本的浮士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 , 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 。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 。 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 ,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 , 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 , 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 , 其主要工具为“拳刀” , 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 。 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 , 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
桃花坞木版年画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 , 兼用人工着色和彩色套版 , 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 , 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 。
滑县|在非遗中过新年|年画:乡村手艺人的笔墨丹青
文章图片

年画(图源自CFP 央广网发)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 。 明代永乐年间 ,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 经济日益繁荣 。 周边地区的木版年画艺人先后迁居杨柳青镇 , 发展业务 。 而杨柳青镇外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版 , 有了这种可用的工艺材料 , 杨柳青木版年画随即兴起 , 并日益走向兴盛 , 出现了全镇及周边村庄“家家会点染 , 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