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成$流动的斯文:九如巷张氏姐弟家书情( 三 )

顾志成$流动的斯文:九如巷张氏姐弟家书情
文章插图
左起周有光、张允和、周孝华、张寰和在北京合影。
这是1990年11月9日张允和致张寰和的一封信。其中一些内容需要注解一下。张允和所言的“老人”应该是他们那一代的人,即同辈人,有共同的话语和感受,做事认真负责,待人真诚。提及放照片,张寰和先生是摄影家,曾与夫人周孝华在北京周家住过一时,因此有机会为二姐、二姐夫以及相关友人,如俞平伯拍了不少照片。由于底片洗出来的都较小,张允和就想放大一些照片。此事应该是牵涉到了张寰和家公子张以迪先生。因为以迪先生也是摄影家,而且有自己的专业暗室。寰和先生似乎对以迪做事不满,但允和女士所言有理,毕竟各有家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信中提及的俞平伯先生去世,颇为至要。
1936年,由俞平伯先生发起在清华大学成立业余昆曲社“谷音社”,主要成员有浦江清、唐兰、汪健君等,当时张家充和、宗和与好友陶光都是主要社员,曾在校内多次举行曲集和公演,可谓享誉京津地区。
时隔二十年后,1956年8月,由俞平伯等业余曲家发起,北京昆曲研习社在京成立。初起属北京市文化局领导,每月发经费250元。首届社委主任是俞平伯先生,社委有项远村、许士箴、伊克贤、袁敏宣、周铨庵、许宝騋、许宝驯、郑缤、钱一羽、张允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迫中止活动。1979年夏,原社员58人联名呈请复社,俞平伯先生因年事已高主动请辞,经选举主委改为张允和。
从此,张允和、周有光,因为昆曲活动,常与俞平伯夫妇来往,还曾专门为俞平伯庆祝九十岁大寿。
张允和尊俞平伯为师,平时常常请教诗文,两家都与苏州关联密切,又同样痴迷昆曲,因此常有聚会和联络。
张允和对俞平伯夫人许宝驯也很尊重,称为大姐,曾送她诗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俞平伯去世,允和女士深感悲伤。俞平伯出身名门望族,于文学、诗词、戏曲等方面均有建树,之前,俞平伯曾寄给张允和诗句,“沧桑易代繁华远,更有何人道短长。”
张允和想要为这位老友组织纪念活动,摘录日记中的内容,编年表、发社讯、在曲社中举行纪念活动等。由此可知,张允和特地向五弟要照片不是为了别的事,正是为了俞平伯先生的纪念活动。
张允和为人热情仗义,因此家中《水》复刊也是她的主意。虽然在病中也始终坚持主编。信中所提晓平是允和之子,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已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
1996年,张家《水》复刊时,张寰和、周孝华在允和家住过两个多月,周孝华提及:“两个人各拥有一台sharp电脑,有光用了七八年,得心应手不必说,而二姐苦苦学习不到一年,《水》的第一部分大半是她一人,日日夜夜敲打出来的,她是用汉语拼音转变汉字打出来的。她半夜起来,把衣服遮着灯光,怕吵醒有光兄。有时光线不足时,还站着打。87岁高龄的她,一连七八天紧张地将稿子打出来。她不但自己打电脑,还培养了六七个6岁到13岁的孩子。她说:‘我们要向世界看,我们要为孩子着想,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国家语委领导和同事来向有光祝贺90岁生日说:‘看到老奶奶学电脑,培养孩子们使用电脑,真叫我们汗颜!’”后来又在三姐兆和前来帮忙之下,张家复刊《水》第一期顺利出炉了。
顾志成$流动的斯文:九如巷张氏姐弟家书情
文章插图
周有光、张允和为俞平伯祝寿敬酒。
叁 凤凰,沈从文墓地,湘行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