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吉文&闽南历史文化名人创造“吉文”体的著名书画家沈吉文( 二 )



吉文师对家乡诏安最大的贡献就是,像一台播种机一样,走到哪里,就把书画艺术的种子播到哪里。不仅为诏安培养了许多书画人才,也为诏安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生态的形成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吉文师对自己的恩师是至诚至情、尽心竭力,而对自己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几乎是把自己的学生当作了家人,在艺术上耳提面命,悉心教诲,连临帖课稿都是他自己写的。而在生活工作中也是无微不至,关心有加。在厦门工作的林容把吉文师当作人生导师,在《感怀恩师》一文详细叙述了吉文师在四都中学任教时,如何引导他入门,帮助他提高,想方设法使其顺利考上了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情形,在校学习期间,吉文师还经常写信关心,并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他说“吉文师教学生,爱学生,(师生)亲如父子兄弟,平时真诚关怀,(有事)热心帮忙,真是亲如一家人呵!”

沈吉文&闽南历史文化名人创造“吉文”体的著名书画家沈吉文
文章插图


张秋桔、吴秋雨两位青年画家在回忆自己的从艺经历时,都谈到吉文师对他们的影响。虽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但情景是一样的。他们称:“当我这个农家子带着自己幼稚的作品求教于心中的大师吉文师时,他没有轻视我,而是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和热情的鼓励,而正是他的鼓励,增强了我的信心和勇气,在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正是他的鼓励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走向……”江水沐是吉文师晚辈画友,也曾多次回忆吉文师对他的关照。而令他没齿难忘的是吉文师在他毕业前到武夷山写生时,还曾汇款给他,聊补无米之炊!江水沐说:“那时吉文师上有老下有小,日子并不好过。雪中送炭,感恩不尽呵!”

我和吉文师的交集不多,因为我们年龄相差太大,自己又不是书画圈子的人。仅仅因为表伯许柏柱(我们叫他柱伯)和谢玉辉两位先生而和他有些接触。初见吉文师是多才多艺的柱伯在实小任教时(那年我读高三),学校要布置办公厅,柱伯接受任务又感到自己画不够好,便请吉文师相助,我尾随其后去见到吉文师真人的。吉文师说是学校公家需要的,老同学开口,算办个好事吧!让柱伯挑了六、七幅小品带走。后来柱伯调走,我问柱伯画带走了吗?他说留在学校,还挂着呢?我见识了吉文师的豪爽和大气,也敬佩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品质。

沈吉文&闽南历史文化名人创造“吉文”体的著名书画家沈吉文
文章插图


写到吉文师,最后还是要来点“酒”。都说他的酒名大,不知是因其酒量大、还是酒风好,不得而知……但他一句“没好酒写不出好字”,倒是道出了他的真性情。那是1996年秋的一天,我电约谢玉辉兄说,“良峰四鬼”只有“大鬼”没喝过,今夜恭请吉文师小饮,以表仰慕之情。当晚,在快活林,我感觉到吉文师有点意兴阑珊,似乎不在状态,我和玉辉兄也来不了劲,本来设计好的大酒没喝成,三人仅喝了一瓶酒而草草收场。好酒终没有写出好字好诗来!而过了不久,吉文师就病倒了……这是我与吉文师唯一的一次不尽兴的酒局。

遥想吉文师当年,这些细节琐事仍然记忆犹新,让人感觉吉文师的人品真是高尚,师风足可垂范。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特别向往和珍惜的是围绕着吉文师的那一种美好、真诚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古人说,书人合一,字因人贵。像吉文师这样灵魂有趣而且高贵的人,他的作品一定会闪耀出万丈光芒……

(经与作者核实,沈汉桢正名沈汉桢,其它都是别名和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