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专访《长津湖之水门桥》总制片人于冬:这个时代需要凡身肉体的银幕英雄( 二 )


环球时报:博纳影业之前推出“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和《中国机长》 , 以及“中国胜利三部曲”——《中国医生》《长津湖》和《无名》 。 是有做IP的打算吗?
于冬:我们希望能把主旋律和商业电影有效结合 , 为此做了一些探索 。 2014年之后 , 我们陆续推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 , 还有《中国医生》《长津湖》等 。 我觉得这一系列电影抒发的是英雄情怀 , 除了情感共鸣之外还融入现代电影制作的理念 。 还有一点 , 就是现代电影的语境跟今天年轻人能够接受的语境相吻合 , 所以就更容易打动观众 。
我认为近些年美国电影在创新表达上是不够的 , 更多是注重特效技术 , 塑造的都是超能力英雄、科幻英雄 。 我们做的都是凡身肉体的平凡英雄 , 都是普通人 。 所以你会看到有普通的消防员、飞行员、乘务长 , 还有缉毒警察、海军陆战队战士 。 包括《长津湖》这样的宏大主题下 , 我们塑造了伍千里、伍万里这样普通农民家的孩子 , 人民军队中的普通战士 。 他们都是凡身肉体 , 但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 其实决定拍一部电影 , 很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和人物是不是真实的、可亲的、可爱的 。 我们电影人的责任 , 是要把镜头聚焦时代 , 捕捉我们身边的感动瞬间 。
讲好中国故事 , 也需要国外同行
环球时报:您认为目前中国电影行业的危机与转机是什么?
于冬:疫情之下 , 我们这个行业处在最困难的时期 。 2021年对中国电影来讲是“战大疫”“迎大考” 。 无论是制片发行还是电影院的工作者 , 我们共同努力拿到470亿的票房 , 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 这很难得 。 我还想表达一个心愿 , 就是希望疫情能够尽快过去 。 我觉得在每一个观众心中 , 看电影本应是最普通的一种生活方式 , 当这样的生活方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 观众会怀念、会渴望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时光 。 我们也只有拍出更好的电影来回馈观众 , 观众才会留在电影院 。
环球时报:您提到无论是叙事表达或是制作工业上 , 中国电影都可以跟美国电影齐平 , 甚至超越 。 那么外国电影行业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于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种渠道和多种声音 。 我们需要国外的电影同行们跟我们一起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 其实很多国外电影人也愿意跟中国合拍 , 好莱坞的崛起绝不仅是美国电影崛起 , 它是吸引全球人才去好莱坞拍电影 。 所以中国电影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 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迈进过程中 , 我们应该吸引更多国际性人才 , 让他们跟中国电影人一起拍摄有关中国题材的故事 , 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的故事 , 表达中国人民情感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