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都听过,其实下半句更经典,知道的人却不多( 二 )




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都听过,其实下半句更经典,知道的人却不多
文章插图

由此看来,虽然这句话比前面一句说得更过分,但其刻画描述却是比前一句更“精确”一点。说到这里,有些人不免会好奇,为何古人会产生“两腮无肉不可交,脸上横肉为凶者”这样的认知观念?事实上,这样的认知观念多半就是在古代相术基础上结合一些历史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三、古人面相的认知观念在古人的相术认知中,通常以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等词语形容一个人的福禄善美之处。因此,若是要反着来形容的话,必然会选择一些带有贬义的词语。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譬如说,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要构建一个小偷的形象,倘若花费大量笔墨的话,显然不太合适。那么如何将其刻画出来呢?想来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尖嘴猴腮、獐头鼠目、贼眉鼠眼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 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都听过,其实下半句更经典,知道的人却不多】
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都听过,其实下半句更经典,知道的人却不多
文章插图

像《水浒传》中的鼓上骚时迁,此人因小偷的身份,在施耐庵的笔下便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的形象。如此一来,读者看到这个小偷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一个猥琐的小偷形象。久而久之,小偷这样带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形象就慢慢被固化了。但凡人们一提到小偷,就下意识的会在“脑补”出来一个尖嘴猴腮的人物形象。比如说,《三国演义》当中的忠义代表——关羽。数千年下来,无数文学作品中,“面如枣色”这样的人物面貌刻画已然成了忠义人士的“必备”特质了。另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这样,因被称作“白脸奸贼”的缘故,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但凡是脸色苍白的人,总会带有那么一丝“阴险狡诈”的意味。或者可以说,一些作者在刻画阴险小人时,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其脸色刻画的苍白一点就足够了。因为人们的固有的认知观念中,尖嘴猴腮、贼眉鼠眼、面如枣色等刻画手段一出,大家就知道其代表的人物形象的性格是什么样子了。正因如此,“两腮无肉不可交,脸上横肉为凶者”才会在民间流传极广。或许如此俗语并不准确,但它却是古人交友时最直接的一种认知。


俗语$“两腮无肉不可交”都听过,其实下半句更经典,知道的人却不多
文章插图

结语:在古代的相士相术理论中,应当可以从人的容貌看出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但在此基础上一些演化出来的俗语,可能更多的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段和认知。此种手段目的便是作者对人物性格的一种凸显,如此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手段,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另外,抛开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不谈,就说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中的脸谱,其样式繁多的设计,同样也是为了彰显人物特点而演化发展出来的。由此看来,人物性格特点跟一个人的体型和长相是没有多大关联的。或许有些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或许它在民间流传极广,但人们探寻其背后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它是否符合当下的“三观”。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能盲目的认为所有的俗语都一定是“真理”。毕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学习俗语,认识俗语的正确打开方式。对此,大家觉得呢?